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本组报道文字采写:记者 李寅 鲍欢 见习记者 郑皑 韩玉砚 统筹:记者 李寅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4年过去,“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以他命名的雷锋精神,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车城十堰也涌现出不少雷锋式团队和个人,他们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引领着车城人民向善向美,筑起“道德高地”。
3月5日“学习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走近车城部分志愿者团队,了解到他们默默付出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希望更多人加入这些队伍,让社会变得更有爱。
十堰车城义工协会:
成立8年 帮助各类贫困家庭30多个
十堰车城义工协会义工看望独居老人。(资料图片)
街头卖报为白血病女孩筹集善款,深冬赴大山陪独居老人过小年,为偏远山区村民义送衣物……十堰车城义工协会成立近8年,帮助各类贫困家庭30多个,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多次义卖晚报救助重病患者
2011年秋天,丹江口市浪河镇5岁女孩柯希越不幸患上白血病,不到20天就花掉医疗费近6万元,愁得其父母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十堰车城义工协会负责人孔得强核实情况后,立即发动义工为小越越捐款近6000元。随后,协会多次通过义卖《十堰晚报》、义捐等方式筹款35000余元。在众多好心人帮助下,小越越在武汉成功做了造血干细胞移植。6年过去,小越越已康复。
2013年初,郧阳中学一名高三学生查出患有白血病,孔得强立即组织义工在六堰人民广场义卖《十堰晚报》募集善款7367.9元。
“协会成立至今,我们曾多次通过义卖晚报,帮助困难家庭。”31岁的孔得强告诉记者,经过近8年努力,十堰车城义工协会成员已超过500人。
驱车下乡慰问贫困家庭
“老张,最近过得好吗?”今年1月18日上午,孔得强带领十堰车城义工协会4名义工,带着米、面、酸奶等价值400余元的物品和200元慰问金,来到郧阳区青山镇元岭山村,看望74岁的独居老人张有顺,并陪老人聊天、吃团年饭。
“2012年至今,我们已连续6年陪张老爷子过小年。”老义工曾钦燕告诉记者,多年来,十堰车城义工协会坚持每年到房县大木厂镇、郧阳区叶大乡等地走访慰问贫困家庭。
去年8月底,本报报道郧阳区南化塘镇男孩张奥和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的故事后,十堰车城义工协会义工张涛、王辉等人多次去看望小张奥。今年大年初二,他们带着新衣服和小张奥一家一起过春节。
郧阳区白桑关镇36岁男子王明强上有年过六旬的多病父母,下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他自己不幸患上结核性脊髓炎,花掉近20万元后再无钱治疗。去年冬天本报报道此事后,十堰车城义工协会5名义工带着食用油、大米,驱车百余里看望了王明强一家,随后又通过轻松筹等方式为其募集医疗费用2万元。
记者了解到,近8年来,十堰车城义工协会义工多次自费驱车深入竹山、郧阳区、房县、丹江口等地,慰问贫困家庭。
收集旧衣物,自费租车送到乡下
老张今年60岁,多年来一直坚持收集旧衣物。老张告诉记者,7年前,他在网上看到很多贫困地区的人冬天穿不上暖和衣服,就萌发了收集旧衣物捐赠给贫困地区的想法。
2011年,老张加入十堰车城义工协会。在大家帮助下,捐赠衣物活动越做越大,很多义工参与进来,捐助对象也由外省贫困地区转向以本市贫困地区为主。
为了找到需要旧衣物的家庭,老张和义工队员根据地图上的乡镇名字,通过114查询到当地村委会电话询问,如果对方有需要,大家就租车将衣物送去。
多年来,该协会义工的脚步已踏遍茅箭区大川镇、茅塔乡,郧阳区谭山镇、白桑关镇、大柳乡,房县窑淮镇、姚坪乡,郧西夹河镇,竹山双台乡以及丹江口市多个村庄。
2015年1月,十堰车城义工协会又收集到一面包车过冬衣物,老张随车去房县派送这些物品回来的路上,面包车翻进路边沟里,老张和司机从车窗爬出来,请来一辆拖车把面包车拖走。回到家后,老张没敢把这事告诉妻子。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孔得强说,他会继续努力,号召更多有爱心的人士,帮助社会困难家庭。
十堰山盟应急救援队:
4年多救援101次 救助317人
十堰山盟应急救援队在进行救援演练。(资料图片)
为了保证市民生命财产安全,洪灾里他们自发帮居民清理淤泥、搜救失踪人员、打捞水库漂浮物;为了救出迷路驴友,他们多次彻夜搜山,成功救出百余人;为了履行自己的责任,雅安地震他们驱车10余小时赶赴一线救援……作为十堰唯一一支民间救援队——十堰山盟应急救援队,每一次接到求助电话,都能第一时间奔赴现场,4年多来默默无闻地为大家服务着。
洪灾过后,被誉为“新时代雷锋”
乍一看十堰山盟应急救援队队员名单,让人有一种“乌合之众”的感觉,队员中有做生意的、有从事汽修的、也有当护士的……但是,这些人却因为“帮助别人”这一共同信念聚在一起,4年多来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2012年,十堰山盟应急救援队队长高杰召集一帮经常一起登山的朋友,商量建立一支户外救援队,这个想法得到大家的响应。经过充分准备,当年6月4日,十堰山盟应急救援队成立。
救援队成立不久就迎来了考验。十堰发生“8·5”洪灾,救援队得知消息积极参与抢险救灾,茅塔、大坪、大川,几乎所有救灾现场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当时大川镇龙潭沟水库是城区重灾区之一,该水库是全镇唯一的饮用水源地,洪灾过后水库被污染。”高杰说,为了全镇的饮水安全,救援队30多名队员义无返顾地跳进水库,打捞漂浮物。累了,就穿着湿透的队服在坝顶眯一会儿;饿了,就喝点矿泉水啃点面包。
最终,救援队花了整整9个小时,才将库区清理干净。据高杰介绍,此次救援历时15天,出动200余人次,出色完成失踪人员搜救、物资转运等任务,也正是因为这次抢险救灾,十堰山盟应急救援队被市民广泛知晓,并获得一个响亮的“外号”——“新时代雷锋”。
一个求救电话,就是出发的“号角”
除了洪灾救援,山地救援也是救援队日常工作之一。高杰说,一个求救电话就是出发的“号角”,队员无论身处何地都要迅速赶往救援现场。
“我们被困在牛头山了,请来救我们。”2013年2月23日18时许,东岳路派出所接到一个求救电话,一男两女3名驴友迷路困在山中,3人没带手电筒、打火机等应急用具,水和食物也没了,而且3人中只有一人的手机还有小半电量。
当时,牛头山上气温极低,高杰立即组织队员和两位热心市民共7人,随东岳路派出所民警一起,带着搜救装备向牛头山进发。经过艰苦搜索,次日凌晨1时30分,搜救人员终于在牛头山腹地找到3位驴友。被困深山达8小时之久的3位驴友,见到救援人员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样的情况太多了。”高杰说,救援队自成立以来,仅在牛头山就救援50余次。
一条地震消息,奔赴千里外救援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后,高杰立即向相关部门提出备勤申请,后租借车辆,准备担架、急救箱、救援装备等,一支8人救援队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赶到灾区,帮当地群众排险、运输救灾物品、抢救伤员……
近4天时间里,救援队行程达2000余公里。2013年4月23日,十堰山盟救援队任务顺利完成。“我们最难忘的是离别时当地乡亲们的热情。”高杰至今还记得,离开时不少人都流下了热泪。
一句责任,4年多义务救援101次
“救援并非嘴上说说,如果没有过硬的素质,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可能帮倒忙。”高杰说,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组织队员到野外实战训练。
高杰说,4年多时间,救援队参与救援101次,共救助317人。如今队伍越来越壮大,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但也有人不理解,高杰就会告诉队员,既然参加了救援队,就要履行责任、不计得失。
4年多来,救援队未发生因救援而导致的任何意外事故。救援队员目前最担心是:“我们救别人过程中出现危险,谁来救我们?”高杰说,救援行动本身就是身处险境,唯一防止因救援而导致任何意外的办法就是“练、练、练”。
此外,近年来救援队救援频次大幅增加,装备需求相应增加,目前平均每年需要6万元以上才能维持运转,仅靠队员自掏腰包投入远远不够,高杰希望救援队能得到更多企业和热心人士的支持。
十堰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
撸起袖子,用热血延续生命
十堰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市中心血站,他们“撸起袖子”采集血小板;流动采血车旁,他们变身 “红背心”热心讲解献血知识;突遇紧急情况,他们又毫不犹豫赶赴现场输血救人。这些永远“时刻准备着”的无偿献血志愿者来自十堰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他们连续9年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延续着他人的生命,并为十堰临床用血需求和安全提供了有效保证。
因感恩成立“热血团队”,从36人发展到500人
十堰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以“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为服务理念,在这个庞大的公益队伍中,有近半数志愿者曾受过他人的帮助。
“十堰献血‘女状元’王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队长陶报强告诉记者,1989年,产后意外大出血的王卓生命危在旦夕,急需用血,医院紧急调配血源为她输血,王卓重获新生。身体恢复后,她希望自己也能通过献血来报答那些默默帮助过她的人。在国家《献血法》颁布3个月后,王卓第一次献出200ml的血液,之后一献就是18年。如今,她献过的血相当于将自己全身的血液换了28次。
心怀感恩,2007年11月20日,由市民袁良根组织牵头的十堰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
如今,十堰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已走过“用点滴热血让生命延续”的9年时光,这支最初只有36名志愿者的团队,目前已是一个拥有8支分队、70余名星级志愿者和500多名注册队员的庞大队伍。
影响近2万人次,无偿献血成生活的一部分
据了解,在十堰市无偿献血者中,献血次数超过100次的有12人,其中有7名来自十堰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
截至目前,服务队累计已有17221人次参与无偿献血的宣传、服务等公益活动,服务时间长达66751小时。他们利用骑行、长跑、文艺表演、讲座等形式宣传公益及安防知识,内容涵盖无偿献血及造血干细胞、应急救援、艾滋病预防、消防安全等多个领域,受众遍及十堰城乡的各个角落。
近年来,考虑到临床需要最多的成分血是血小板,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开始了无偿献血小板行动,还专门建立“我爱血小板”QQ群。陶报强介绍,献血小板不仅恢复周期快,还能减轻病人的输血反应,每半个月献一次,大家都很积极还在群里相互提醒。
“无偿献血对年长的人来说仿佛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对年轻人而言,带给他们的影响可能是一生,时间长了,这种无偿奉献的理念会根深蒂固。”这是多年的献血经历带给陶报强的感受。
爱心传递,公益之路没有终点
陶报强告诉记者,无偿献血很普通,但能将献血当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这样的人不多。“马老师是我们服务队年龄最大的志愿者,虽然62岁已经超过规定的献血年龄上限,但她依然行走在公益之路上。”
陶报强口中的马老师名叫马欣,是一名退休教师。马欣自1998年开始无偿献血直到现在。2010年10月19日是马欣55岁的生日,在这一天,她实现了用“最后一次”无偿献血来庆祝生日的愿望,那一年是她无偿献血的第12个年头。近20年间,马欣共献血逾1400毫升,机采血小板38次。在她的号召下,丈夫、女儿、女婿、学生也参与到无偿献血的队伍当中。
陶报强介绍,近年来服务队还涌现出很多典型人物:比如17年无偿献出自身血量14倍的杨小林;18年坚持无偿献血百余次的袁良根……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不仅感动十堰 ,还使团队成为“身边最美志愿团队”。
不过,也有人不理解他们的行为。“在流动采血站和骑行宣传献血知识时,有人认为我们是在忽悠人,甚至还跟旁人说献血有怎样的坏处。”听到这些言语,陶报强感到很失望,“就公益这件事来说,很多时候理解比参与更重要。”
“长期献血使我们更注重健康,同时还有利于血液循环。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用自己的热血与热情去挽救、延续他人生命,这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陶报强说。
十堰小草义工协会:
坚守一份爱心,帮助他人收获快乐
小草义工协会为孩子们献爱心。(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出行高峰期,他们上街进行文明交通劝导;寒冬腊月,他们跋山涉水,为山里孩子送去衣服;节假日,他们到福利院给孤寡老人送去关爱……
近年来,有这么一群十堰人,一直利用节假日无私奉献,服务他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草义工。十堰小草义工协会成立6年来,注册成员已发展到500余人,成为车城一道靓丽、暖心的风景。
农村青年回乡建义工组织
今年33岁的高希闻是十堰市小草义工协会发起人。出生于郧阳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他,小时候因为家庭条件困难,曾得到很多社会人士帮助,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中专毕业后,高希闻到深圳打工,在当地接触到不少义工组织。在参与公益的过程中,他深感弱势群体对社会爱心力量的渴求,便萌发回家乡成立公益组织、服务父老乡亲的念头。
2010年10月,高希闻回到家乡十堰,在一家酒店做电工。工作之余,不忘初心的他,经过一番准备后,于2011年1月正式成立小草义工协会。当时,协会成员只有四个人:两个表哥、一个表姐和他自己。
起初,很多身边人都不看好高希闻的“疯狂之举”。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家人,“你这简直是不务正业,连自己都管不好,还要去关心别人?”父亲的这句责怪,高希闻记忆犹新。
2013年底,小草义工协会成立两周年,那天晚上,高希闻正准备上台畅谈工作计划,突然发现一直反对他的父亲就坐在台下。看到“不请自来”的父亲,他的眼泪夺眶而出。“父亲不善言谈,但是他用行动告诉我,他支持我……”
如今,小草义工协会的努力逐渐得到社会认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帮助他人收获快乐
今年31岁的肖明虎是一名邮政投递员,如今,他已经在小草义工协会做了3年义工。3年前的一个周末,肖明虎带着儿子在人民广场参观一个大型展览,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儿子唯独对一身红色服装,穿梭在人群中发放传单、维持秩序的义工感兴趣。
肖明虎心想,既然儿子感兴趣,自己可以带他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一下。加入组织后,不管是去福利院慰问老人、赴山区为贫困儿童发放学习用品,还是在城区景点捡垃圾,肖明虎都会带着儿子参加。大家戏称肖明虎的儿子为“小草”年龄最小的义工。
28岁的阮丽君在外地上大学期间,就是学校公益组织的骨干力量。2012年底,阮丽君回到十堰工作,主动加入小草义工协会。有一次,阮丽君到大川为当地村民发放旧衣服,被秦楚网报道。报道照片里只出现了一个侧影的她,被眼尖的同事认出来,同事表示也想参与。同事的热情响应让阮丽君十分惊喜,以后每逢有活动,她总会喊同事一起。
后来,单位领导也知道了阮丽君的义举,决定把单位里以宣传税收政策为主的“蓝萤之光”志愿队交由她负责。接手志愿队后,阮丽君带领志愿队去竹山看望留守儿童,到福利院慰问老人和孩子……忙得不亦乐乎,做义工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公益永远在路上
小草义工的足迹遍布十堰大街小巷,越来越多的十堰人关注和参与了他们的爱心活动。目前,小草义工协会成员已经发展到500余人,开展2000多场各种类型的公益活动。服务对象覆盖青少年、孤寡老人、残障人士、流浪人群、下贫困家庭、外来务工人员、情感受挫者等个人和群体。
现在的小草义工协会,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室,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内部机构。在高希闻的努力下,小草义工队已在十堰各县(市、区)设立了分队,并与多家福利机构和学校建立了帮扶关系,他们团队的公益活动被新华网等几十家媒体报道。2014年11月,在市第二届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活动中,高希闻被评为市“十星级”志愿者。
高希闻说,目前十堰公益组织仍存在管理水平不足、志愿者素质有待提高、缺乏经费保障等问题。自己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一棵小草,但希望通过小草义工队让爱心在更广阔的空间生根发芽,只因对公益慈善事业的一份坚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