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区月亮湖生态农业观光园立体无土栽培大棚(资料图片)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通讯员 杨文华 杨阳 报道:郧阳区柳陂镇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移民大镇,既要保护生态又要发展经济,转型发展是唯一选择。柳陂镇提出全域高起点规划,在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上做文章,努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生态滨江旅游名镇、历史文化名镇和移民致富示范镇,从而为整个水源区产业转型发展和移民安稳致富探路子、树标杆。
群众得实惠是推进转型发展的前提。柳陂镇始终把群众得实惠作为工作的前提,特别是在涉及土地占用、房屋拆迁、土地流转、移民安置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工作上,都采取公平、公正、合理、透明、协商、自愿的原则,为老百姓算眼前账和长远账,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正因为如此,柳陂镇2200亩高效蔬菜基地、1500亩原生态四季小杂果科技种植示范基地在短时间内得以顺利建成,月亮湖生态观光园2500亩土地流转协议迅速签订,郧阳凤凰岛、青龙山地质公园等重大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全域规划是推进转型发展的指导纲领。柳陂镇紧密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高标准编制了柳陂镇全域发展规划。围绕创建生态滨江旅游名镇和历史文化名镇两大目标,以郧阳凤凰岛片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片区、辽瓦片区和柳五路沿线、辽十路沿线、环湖路(柳新路)沿线“三区三线”为发展框架,以月亮湖生态产业园、高效蔬菜基地、原生态四季小杂果科技种植示范基地为平台,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观光农业;以郧阳凤凰岛、青龙山地质公园为龙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确保移民收入每年递增15%一20%,力争2017年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初步建成生态滨江旅游名镇、历史文化名镇和移民致富示范镇。科学周密的规划为柳陂镇未来产业转型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推动了产业转型发展。
项目建设是推进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该镇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因此在招商引资时严把环保门槛,坚持招商引资和培育本土企业两手抓的方针,既着力引进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又重视培育壮大本土企业,通过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积极协调上级主管部门,从立项、融资、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本土企业更多的政策扶持,帮助本地优质成长性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柳陂镇通过“两手抓”,催生了一大批生态低碳项目,如今月亮湖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基地、郧阳凤凰岛旅游度假区、青龙山地质公园二期、苏酒集团梨花村万吨白酒项目、舒家沟光伏农业生态产业园等一大批生态产业项目成功落户、快速推进,有的已建成运营,产业转型发展如火如荼。
示范带动是推进转型发展的有效举措。柳陂镇在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同时,采用招商引资方式引进湖北寿康永乐商贸集团有限公司,在该镇建设以小水果种植、采摘娱乐、生态休闲为一体的月亮湖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基地,推行“公司+基地+产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一期流转农民土地2500亩,农民既享有土地流转金,又在产业基地上班。在家门口就业,既方便照顾家庭,每月又有2000多元的收入。产业基地的良好效益,示范带动了广大农户自觉投身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来,很多原来不想流转土地的农民变得积极起来,主动签约流转土地。还有一大批掌握技术的农民,在产业基地的带动下,自己种植苗木、花卉、观光蔬菜,发展农家乐,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过硬作风是推进转型发展的坚强后盾。没有过硬的作风,再好的战略、再好的项目也难以推进落实。柳陂镇把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干部执行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作为推进转型发展的保障,狠抓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探索科学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激励广大干部发扬勇于担当、务实高效、顽强拼搏的移民精神。与此同时,政府积极转变职能,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努力调动发挥镇村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当好大项目、大企业的“服务员”,也当好小项目、小企业的“小保姆”,努力为所有项目、企业排忧解难。
柳陂镇虽在产业转型方面探索了一些经验,但产业转型是个系统工程,既要在顶层设计、考核评价等宏观方面给予正确引导,又要在项目引进、资金投入、工作推进等方面予以灵活把握,方可推动产业全面转型。为加快转型发展,柳陂镇将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推进。
营造转型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转变服务观念,加大审批权下放力度,创新服务方式,降低准入门槛,积极为扩大社会投资创造条件。正确灵活执行财税、产业、投资等政策,形成推动转型发展的合力。
建立科学完善的政绩评价机制。考核注重体现产业转型成效,注重经济运行质量及效益、创新能力、民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注重干部任期内的潜绩。完善体制机制,转变“转与不转都一样”的错误观念,改变更看重眼前业绩的考核倾向,注重找准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的平衡点。通过差异化、个性化的政绩考核机制,激发水源区保护生态、转型发展的积极性,确保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走出一条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争取重大产业项目实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地处内陆山区,交通区位、资源条件、发展基础都相对不优,同时受限于较高的环保门槛,单纯靠市场竞争来争取重大优质产业项目落户,困难较大。争取上级相关部门尽量将重大生态环保产业项目向水源区摆布,同时争取相关部门从审批立项、资金帮扶、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水源区支持倾斜。
大力争取帮扶资金。争取帮扶部门对帮扶对象一帮三年不变或一定五年不变,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并赋予水源区在帮扶资金使用上更多主动权,以确保帮扶资金更好地用到“刀刃上”,实现效益最大化。
加大对口帮扶协作力度。争取受水区在项目摆布、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技术指导等方面,加大对水源区产业转型发展的帮扶支持力度。争取省直相关部门对水源区移民乡镇产业转型发展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扶持帮助,形成推进水源区产业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