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乡村美如画。拍摄于茅箭区茅塔乡。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何利 图/记者 张建波 报道:十堰市曾面临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严峻挑战。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引领下,十堰市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2019年底,8个贫困县(市、区)全部摘帽;2020年6月底,全市剩余贫困人口1646户3841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幸福新生活。
易地搬迁,挪出穷窝奔富路
郧西县香口乡临河大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合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晨,她和楼栋长一起清扫小区,随后换上整洁的衣服,与丈夫、儿子一同前往马路对面的扶贫车间上班。
2018年11月,王合云一家喜迁新居,一套75平方米的崭新楼房,内部装修一应俱全。一周后,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建成,她顺利入职鼎盛吨袋厂,如今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再加上公益岗收入,月收入超过3000元。
像王合云这样的家庭,在十堰还有成千上万个。我市累计建设安置点4482个,让35.5万人成功易地搬迁。
通过创新安置模式,如拆旧腾院空间小集中安置、依托产业大集中安置、进城进镇进园进景区安置以及公租零租保障房安置等,解决了就近选址难、产业配套难、就业增收难等问题,打造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十堰样本”。
猕猴桃成为丹江口市习家店镇百姓“致富果”。
产业扶贫,精准“滴灌”拔穷根
郧西县安家乡长岗岭村的发展历程,是我市产业扶贫的一个生动缩影。上世纪90年代,长岗岭村凭借种植黄姜,人均年收入近万元,被誉为“全国第一黄姜村”。
但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2006年郧西县关停了所有黄姜加工厂,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在村党支部书记毛德均的带领下,村民们开始种桑养蚕,并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食用菌。2017年,村里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当年实现收入100多万元,提前一年整村脱贫出列。此后,在省科技厅等部门的支持下,长岗岭村又试种羊肚菌,发展小龙虾、鲜鱼、果蔬等特色产业。在长岗岭村的示范带动下,安家乡12个村都开始种植羊肚菌,村民们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近年来,十堰市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建成特色产业基地612.3万亩,培育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1.56万个,实现村村有经营主体。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21.1万户,有劳动力贫困户全部被纳入产业发展链条,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烹饪蒸盆时,选料至关重要,20余种食材需‘分批装料,两蒸一焖’……”在竹溪县职业学校的厨房操作间内,厨师许士友正在为60余名厨嫂讲解竹溪蒸盆的制作方法。
厨嫂培训班是竹溪县推进教育扶贫的一项创新举措。该县将技能培训作为就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同时健全全学段资助育人体系,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爱计划。通过大数据核查,组建工作专班,签订劝返“军令状”,并依托县职教中心成立控辍保学班,为贫困学生量身订制帮扶方案。
此外,竹溪县深入推进“相守计划”项目,建成15个乡村少年宫,服务留守儿童2万余人。2019年,累计发放资助资金2720万元,资助困难学生35741人。2014年以来,十堰市累计资助学生192万人次,资助金额21.2亿元,90万人次享受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张湾区黄龙镇回龙观村乡村美景吸引游客如潮。
交通扶贫,畅通农村“最后一公里”
农村公路是交通扶贫脱贫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为关键的一公里。竹山县深河乡井泉村3组村民陈善春对此感触颇深:“以前出门是300多米的土路,雨天出行极为不便。现在新路修到了家门口,屋后的7亩茶园进出也方便多了,致富有了希望。”
竹山县擂鼓镇枣园村过去交通闭塞,产业发展滞后。实施入院道路畅通工程后,村里引进了美竹苗木、鑫海葡萄等3家专业合作社,建成了葡萄采摘园、精品苗木园、特色花卉园和农业观光园,村民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
十堰市抓住国家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和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机遇,从环境优化、资金支持、体制创新、政策保障等多方面发力,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
目前,全市1800余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水泥(沥青)路、通客车,以前的456个贫困村全部通硬化路,安全饮水全部达标,行政村通信、宽带、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交通和通信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一条条通村路四通八达,一排排安置房整洁明亮,一个个扶贫车间奏出农户致富的乐章,美丽乡村新画卷在汉江之畔徐徐铺开。如今,十堰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稳步迈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