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十堰李焕英”话题征集活动,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线上线下深度联动。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郑涛
2014年春天,十堰晚报微信公众号正式开通。小小的绿色图标,如同一抹破土的新芽,轻轻入驻了十堰人的掌心。
在那个纸媒蓬勃发展的年代,WCI(微信传播指数)、UGC(用户生成内容)、KOL(关键意见领袖)、10万+等概念,尚属新名词。谁也不会想到,十堰晚报微信公众号,将在十堰乃至全省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的浪潮中,劈波斩浪,独领风骚。
十堰晚报微信入选湖北省“2023年度百佳新媒体账号”。
平台建起来了
粉丝从哪儿来?
平台搭建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两微新闻部成立之初,仅有3名员工,不仅要负责十堰晚报微信运营,还要兼顾十堰晚报官方微博和新闻热线工作。
凭着敢闯敢干的拼劲、求新创新的热情,我们制作了十堰晚报微信第一篇5万+、10万+文章,第一条原创内容、第一篇收费广告,剪辑制作了一条视频。尽管初期粉丝不多,但凭借对内容运营的精益求精,晚报微信各项数据在本地始终占据首位,被省级媒体评为流量“黑马”。
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十堰晚报微信粉丝量达到4万。
首发郧阳区桂花小学教师团队转移学生事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对于新媒体来说,没有粉丝就没有流量,更没有影响力。如何在平台发展的关键阶段快速涨粉,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2015年,社党委通过研判媒介生态,以极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眼光提出:不惜代价发展微信。
历史的车轮由此开始转动。当年6月,十堰首届男神女神大赛在十堰晚报微信火热开赛。丰厚的奖品与新颖的玩法,吸引3900多人报名,比赛页面访问量超340万,十堰晚报微信粉丝量从4万猛增至17万。
此后,十堰晚报微信陆续开展萌宠大赛、最美宝贝大赛、寻找十堰锦鲤、十堰吃货卡、欢乐星期五等数百次线上活动;还结合粉丝属性与新媒体传播规律,开展诗词大会、疫情防控常识、防溺水、防电诈等主题答题活动。在报社各部门通力协作下,这些活动成为粉丝、商家、平台共赢的流量“盛宴”。
如今,十堰晚报微信粉丝已有近183万。在拥有320万人口的十堰,粉丝体量堪称“天花板”。
据新媒体大数据平台“清博指数”榜单显示,十堰晚报微信平台影响力不仅稳居十堰地区首位,还长期位列全国地市媒体影响力前列、湖北省同类媒体第一。2020年4月全国媒体公众号月度榜单上,十堰晚报微信排名全国第六。此外,还先后荣获“2016—2017年度全国新媒体100强”“传媒中国年度报业微信公众号影响力20强”“2017年度全国微信公号100强”“2022全国地市新媒体微信号影响力二十大案例”“2023年湖北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百佳新媒体账号’”等荣誉。
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号,到全国同类媒体中有为有位,十堰晚报微信真正站到了媒体深度变革的舞台中央。
经过11年的发展,十堰晚报微信粉丝已有近183万。
粉丝多起来了
平台能提供什么?
为做好媒体融合大文章,促进微信平台健康发展,报社从顶层设计上坚持“微信优先”策略。每天由总编辑主持召开新媒体采前会,统筹策划,优先选用看点新闻推送,为粉丝提供及时、准确、贴心的新闻资讯。
为进一步丰富内容形式、打造品牌栏目,给粉丝提供多样化新闻信息,十堰晚报微信先后开设《民意直通车》《行走十堰》《节气里的大美十堰》《十堰正能量》《夜聊十堰》等专栏,对内容进行专栏化、集约式传播,取得了较好效果。
2019年,我们成立武当π工作室,形成“创意+策划+制作”全流程生产模式。在内容生产上,坚持守正创新,小角度切入、轻量化表达。每逢重大主题活动,工作室提前策划,经“头脑风暴”确定创意后分工协作,推出了400多篇以海报、条漫、H5、SVG等形式为主的融媒体作品,多次荣获湖北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
202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之际,武当π工作室联合受水区媒体《北京日报》,推出大型创意互动作品《世纪答卷》。作品跨越70多年历史,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进行了全面、深刻展示。为此,团队成员查阅数十万字资料,撰写近2万字文案,经过2个多月打磨后推出。2025年2月,该作品被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
为进一步丰富报道内容,实现粉丝与平台之间的双向奔赴,十堰晚报微信定期设置话题,让粉丝参与新闻生产和传播。2021年1月,电影《你好,李焕英》热播,我们随即开展话题征集“这是十堰李焕英”,邀请网友晒一晒母亲年轻时的照片。活动吸引近500人投稿800多张照片,微信编发6期内容,报纸发布10期报道。同时开展粉丝线下观影专场活动、举办广场巨报展,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线上与线下深度联动。
从晨光熹微时的第一声问候,到暮色四合时的最后一篇推送,十堰晚报微信用365天不打烊、11年不断更,交出了平台年均阅读量超亿人次的成绩单。
流量大起来了
如何发挥导向引领作用?
在选题策划、内容编辑和舆论导向上,十堰晚报微信始终坚持“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条底线”,致力于打造责任媒体、良心媒体、爱心媒体,做“微时代的发光体,指尖上的正能量”。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注重挖掘凡人善举,以“新闻故事化”手法讲述正能量事迹。郧阳区桂花小学英雄教师团队在洪水中安全转移93名孩子的事迹经十堰晚报微信首发后,引发强烈社会反响,2019年8月该团体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最美教师团队”。
截至目前,十堰晚报微信近60篇原创正能量微信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央媒官微头条转载,在全国范围内唱响了十堰好声音、弘扬了真善美。
我们连续多年发起“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帮助数百名困难学子圆梦大学,打造十堰公益助学第一 IP;联合报社旗下小蜜蜂电商平台,采用“微信+电商”模式,自2017年起帮助农户销售西瓜、萝卜等滞销农特产超300万斤;连续11年开展“点亮微心愿”行动,为5000多名留守儿童圆梦;开展环卫工清凉驿站、关爱高温劳动者、为危急病患筹款等公益活动500多次,擦亮爱心媒体底色。
在传统媒体广告营收下滑的情况下,十堰晚报微信总营收超过7000万元,成为十堰日报社转型发展新支柱,创造了全国地市媒体官微营收奇迹。
今年是十堰晚报创刊30周年。十堰晚报微信这11年的发展之路,正是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十堰晚报转型发展的生动缩影。在微信助力下,报纸品牌形象焕发新的生命力。
回首过往,是致敬历史,更是启迪未来。
那个始于春天的故事,仍在小小的绿色图标上继续书写。(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