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晚报创刊30周年 | 十堰晚报:纸媒求变 永葆向上活力

头版突出服务性,加强编排创意。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王勇

创刊30年来,《十堰晚报》的模样在时代浪潮中一直在变,先是由薄变厚,又由厚变薄。唯一不变的,是对读者的一片“痴心”——把最好的自己呈现给读者。

今年以来,《十堰晚报》对头版版式和内容进行了微调,进一步加大创意编排力度;大幅调整二版内容,让民生叙事成为版面主角;对常设栏目进行梳理,在栏目数量上做减法,在深度、服务上做加法,让新闻更接地气、更立体丰盈,让视觉更燃、形态更优雅。

头版革新:信息增量更添温度

今年,晚报头版逐渐突破传统“大导读+大图片”的单一模式,转向“信息密集化+服务功能化”的编排策略,在内容上增加信息量,突出服务性,加大视觉冲击力。

每天时时浏览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荆楚网、秦楚网等媒体,同步整合《北京晚报》《现代快报》等都市报热点,确保选题兼具时效性与民生关联度。如2025年1月16日头版《解决婚姻家庭纠纷最新司法解释来了》,采用模块化排版,提升可读性;1月22日头版并置“旅游惠民券”“手机补贴”两项政策,采用对称式布局,直观呈现优惠细节;6月6日头版《我市3万余学子明日高考》,整合考点分布、爱心送考、天气预报等信息,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便于读者阅读。

要闻版聚焦民生关切,让民生叙事成为版面主角。

要闻转型:强化服务更贴民生

长期以来,晚报二版(要闻版)以政务活动和会议报道为主,存在内容供给的结构性问题。为改变这一局面,今年以来,晚报对要闻版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举措包括:除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会议、重要活动外,不再刊发一般政务报道。

改革实施后,释放出的优质版面资源被战略性地重新配置,聚焦民生关切,强化深度叙事。改革致力于推动新闻生产力下沉,将报道视角和议题设置权更多地赋予基层实践和公众诉求,通过加大对社会热点、公共政策落地、百姓权益维护等领域的深度挖掘与全景呈现,显著提升了版面的贴近性与服务性。近期刊发的《城区130多处路口右转灯控转为黄闪》(公共服务优化)、《交5000元装修定金反悔后遭拒退》(消费维权追踪)、《阔别32年,DNA助一家人团聚》(科技赋能民生)等报道,正是这一转型的生动体现。这些报道以扎实的调查、多维的视角和人文的温度,回应了群众的现实关切。

栏目内容贴近民生,更接地气。

栏目焕新:精简优化更接地气

晚报创刊30年以来,开设栏目众多,但近年来因版面减少和媒体竞争加剧,很多栏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名存实亡。

为让晚报与市民联系更紧密,今年以来,晚报对常设栏目进行精简,保留《互动·热线》《社区联盟》《百姓生活》《小琪跑市场》《行走》《收藏》《案鉴》《红娘》《武当风·作品》等名牌栏目,内容更加贴近民生、更加接地气。特别是《互动·热线》栏目,热线部与记者部紧密配合,调集精兵强将,把调查报道做深做透,深受市民好评。如在报道“东方一品小区居民多年拿不到不动产证”时,记者以《房屋交付4年多仍未拿到不动产权证》为题,讲述办证难的根源,回应办理的进度,化解了居民的疑虑;二堰街道吉祥社区大美盛城小区附近的柳中路车辆违停现象严重,记者报道此事后,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居民出行变得更加顺畅与安全。

当今纸媒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十堰晚报》从未消极悲观,更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不断主动创新求变,以新迎新、以变应变。这不仅是提升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务实之举,更是对“党媒姓党”根本原则最本质、最鲜活的诠释。当一篇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报道从笔端流淌,我们正用新闻人的方式开创新的未来。(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