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瓦承文脉 木榫连古今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吕伟 通讯员 梁修敏

6月8日,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湖北地区选拔赛圆满落幕,武当山文物工匠张学著、王成龙分获木作、泥瓦作文物修复师比赛冠军。他们以斧凿为笔、以砖石为墨,在榫卯咬合间复刻武当古建神韵,于夯土抹灰中守护千年建筑基因。他们手中的老手艺既是对武当建筑遗产的活态保护,更是用匠人精神续写文化传承的时代注脚——让文物重焕光彩,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武当山玉虚宫屋脊兽。记者 吕伟 摄

王成龙:一砖一瓦循古法

现年60岁的王成龙虽不善言辞,却有着匠人特有的纯粹与质朴。作为湖北国仁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的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这位精通民居和古建泥瓦施工的工匠笃信“手艺即语言”。

6月8日,在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湖北地区选拔赛现场,王成龙以75分斩获泥瓦作文物修复师项目桂冠。面对仅6小时的极限挑战,他在方寸施工台上展开技艺绝活:泥刀翻飞中空斗墙层叠而起,灰塑脊线凝固住时光的呼吸。从青砖裁切到灰浆配比再到墙体砌筑,每一道工序都严格遵循古法工艺。特别是在转角构造处理上,他采取的实砌体与空斗结构的转换之法如天工开物,7-13毫米的灰缝控制精准到毫厘级,最终完美呈现“一卧两斗四层、蓑衣顶灰塑脊空斗墙砌筑”的复杂形制。这件形神兼备的作品严丝合缝的工艺精度与气韵生动的艺术表现,赢得了评委团一致称赞。

“如果不是理论基础稍显薄弱,他的得分本可更高。”同事方义献感慨道。

张学著展示亲手制作的一斗二升交麻叶平身科斗拱模型。记者 吕伟 摄

据悉,王成龙此次完成的参赛作品是一段长1.5米的空斗墙砌筑,主体结构为“一卧两斗四层”的复合形制,顶部饰以蓑衣顶灰塑脊。记者了解到,这道被纳入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标准题库的考题,对空斗墙有着严苛的尺寸要求:墙体长1486毫米、高656毫米、宽230毫米,且明确规定了蓑衣顶需叠砖三皮、拔檐两皮,两端构造须采用“双丁+五丁四斗+灰缝”的组合砌法。

“蓑衣顶是传统院墙墙帽的典型形制。”王成龙解释道,“其样式呈阶梯状,因形似蓑衣而得名。”当被问及“卧”“斗”“皮”“丁”等专业术语时,他告诉记者:“‘卧’指的是扁砖,‘斗’是立砖,‘皮’代表砌筑层数,至于‘丁’,则是平直砌法。”

王成龙是河南南阳人,从事泥瓦作已有38年。1987年高中毕业后,他因落榜转而拜入当地泥瓦师傅王光普、贾富成门下,系统学习了10年传统泥瓦技艺。在这段学徒生涯中,他跟随两位师傅从事民房建筑泥瓦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97年学成出师后,我开始专注于古建营造领域,足迹遍布河南、山西和湖北三省。”王成龙告诉记者,他参与过河南叶县县衙、登封少林寺藏经阁、南阳府衙等古建筑群保护工程,最终在古建泥瓦作领域闯出一方天地,确立了自己独特的专业地位。

武当山紫霄宫紫霄大殿屋面修缮现场。

2002年,王成龙参与了静乐宫异地重建工程,自此与武当山结下不解之缘。“当时我主要参与了玄帝殿、父母殿和龙虎殿三大殿的泥瓦施工,通过这次实践,我对武当山建筑文化底蕴和风格特点有了直观且深刻的认识。”他自幼听闻武当山的盛名,此次能够参与其修复重建工程,深感自豪和荣幸。

两年后,他转战南岩宫玄帝殿修缮现场。2007年玉虚宫修复工程启动,王成龙先后参与了玄帝殿和父母殿的施工。如今漫步在修葺一新的宫观间,凝视那些亲手砌筑的砖石,王成龙感慨万千:“能为武当山古建筑做点事,我这辈子值了!”

“相较于民居,古建筑泥瓦作流程更复杂,即便是一项看似简单的环节也包含了九道以上精密工序,且每道工序都需严格遵循尺寸比例规范。”王成龙以“三浆三压”古法工艺为例:古建筑屋面由基层、苫背层、结合层、瓦面四部分组成。其中,承担保温和防水功能的是苫背层,又细分为泥背保温层和灰背防水层。

灰背层中的“灰”用的是麻刀灰,是在传统灰浆中加入麻以提高结合度。施工时,匠人需将调好的麻刀灰摊铺开来,再用“赶”的方式把水分排出,然后再铺一层,再“赶”一次……如此重复三遍,称之为“三浆三压”,这种分层叠加工艺能使灰背层更好地发挥防水的作用。“为让防水效果更佳,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都会‘四浆四压’‘五浆五压’,甚至更多。”

鸟瞰武当山紫霄宫紫霄大殿修缮现场。通讯员范学锋摄

在同事们眼中,王成龙兢兢业业,特别能吃苦耐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特别善于向其他匠人学习,遇到工艺难题必第一时间向同行请教,碰到新型材料总想方设法学习操作要领。他回忆说,自己第一次碰到干摆砖墙(磨砖对缝)施工的时候有点儿无从下手,经其他师傅点拨方才明白其诀窍,“T型砖需要打磨,形成前宽后窄的精妙斜度,才能使墙体严丝合缝。”

王成龙说:“要想做好泥瓦作,必须要有好眼力、好脑力、好体力,三者兼备才能胜任。”他表示自己现在最大的担忧是这门手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急需要更多优秀人才加入,让古建筑修复这项事业薪火相传。

泥瓦作文物修复师正在修缮紫霄大殿屋面。

张学著:见微知著倚木作

在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中心,当张学著推门而入的瞬间,记者便被这位老匠人手中的斗拱模型吸引住了。“这是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的微缩模型,是我参赛前用来练习手感制作的。”张学著说,“这个模型是4斗口,参赛作品是7.5斗口,全部凭传统榫卯结构咬合成器。”

6月8日,当张学著以81.76分斩获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湖北地区选拔赛木作文物修复师冠军时,他面前摆放的正是这道名为“一斗二升交麻叶平身科斗拱制作及木柱墩接”的考题。比赛中,面对这道高难度系数考题,张学著凭借对传统古建筑木结构的深刻理解,精准完成榫头制作、卯眼校准等工序,其作品严丝合缝、工艺精湛,尽显《营造法式》精髓。

侧面

1969年生于竹山县文峰乡的张学著,自幼在木工世家耳濡目染。“祖父是一名工匠,我打小就喜欢砍斧头、拉锯子、凿窟窿。”他告诉记者,1987年,他拜入姑父门下,专攻家具制作。天资聪颖的他短短一个月就学成出师,凭着过硬的技术很快在十里八乡闯出名号。

1998年,张学著和30余名同乡匠人加入北京房屋修缮二公司。在百余名能工巧匠中,他凭借扎实功底与过人悟性迅速崭露头角,被委以施工队长重任。为在古建筑领域有所作为,张学著不仅拜木工工长王建平为师,更自费百元复印《营造法式》一书。“要知道,在那个年头,100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张学著说,随着不断学习精进,他逐渐系统掌握了古建筑修缮流程和标准。

在北京期间,张学著带领团队参与了历代帝王庙、永定门、法海寺、天安门、雍和宫等古建筑的修缮工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北京的经历很珍贵。我们接触的都是皇家建筑,规格很高,要求很严。”2013年,张学著回到了家乡十堰参与武当山古建筑修缮工程。十余年间,他参与了元和观、火神庙、遇真宫、玉虚宫等古建筑修缮工程以及房县西关印象街区的百戏楼等项目建设。

在玉虚宫父母殿修缮过程中,张学著不仅亲手绘制图纸,还亲自选定建筑大料的种类与尺寸,力求在修缮中实现保质保量、原汁原味的效果。每当有机会接触到来自北京的古建工程师时,他总会抓住时机虚心请教。“记得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莫涛老师,在父母殿修缮期间坚持建议采用仿宋建筑的踩步金结构,后来实践证明这种结构的承重性能十分理想。”谈及此事,张学著至今仍对莫涛老师的专业判断深感钦佩。

“房县西关印象街区百戏楼的建设堪称攻坚克难的典范,我们与设计师反复研讨论证,最终采用11.4米的跨度和菠萝格木双梁架构突破技术瓶颈,将其打造成一件精品。”

“北京学艺,武当实践,这是一个奇妙的文化轮回。”张学著笑着说。在他看来,古建修缮绝非简单的修旧补旧,“构件是否更换、更换尺度如何把握,都必须严守行业流程与职业准则。其核心就是内外一致、真材实料。”张学著坦言,坚持这一原则难免得罪人,“但匠人若失了对材料和工艺的敬畏,匠心便成了空谈。”

张学著强调,手艺人需在技艺上精益求精:“除了胆大心细,更要动脑构思——从比例、外观到材质,都得在心里琢磨透彻。”此次大赛前的“预制”作品,正是他这种专业特质与职业素养的生动体现。

“圆就是圆,方就是方。”在他看来,无论是墨斗弹线还是锯子裁切,都必须做到横平竖直。而木作之魂,在于和自然对话、和土石对话,唯有植根天地万物的匠心,才能让作品经得起岁月推敲。平面仰视一斗二升交麻叶平身科斗拱平面示意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