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需要”到“国家骄傲” 老兵夫妇把战火记忆写成车城史诗

七一前夕,市委老干局看望慰问赵修义和赵培文。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潘世新

“共产党员就是要在最苦的地方生根。”92岁的赵修义至今清晰记得,1953年哈尔滨机场建设工地上,入党介绍人对他说的这句话。这句誓言,如同种子般在他心中扎根,也成为他与妻子赵培文跨越世纪的人生注脚。

家住十堰的赵修义有着71年党龄,他的妻子赵培文91岁,党龄也已65年。他们的人生轨迹,串联起抗美援朝的烽火硝烟、三线建设的热血征程,以及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辉煌篇章。从战场到车间,从青春到白头,夫妻俩将“听党话、跟党走”的誓言,熔铸成与国家同频共振的生命诗行。

战火淬炼的青春

从抗美援朝到军工建设

1933年,赵修义出生于江苏。作为家中独子,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当时在学校读书并加入共青团的他,毅然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尽管面临“身高不足”和“独生子女”限制,他仍坚持找征兵站的指导员软磨硬泡,最终以17岁的年龄破格入伍,成为新兵团里最年轻的战士。

1951年,赵修义随部队进入朝鲜战场,编入23兵团37军109师,在清川江一带抢修机场。施工条件极为艰苦,战士们仅靠铁锹、洋镐等简陋工具,靠肩挑背扛平整土地,昼夜作业导致手指磨出血、肩膀磨破皮。更危险的是敌军轰炸——飞机轮番投掷定时炸弹,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徒手起卸炸弹,听到炸弹内部滴答声就拼命跑开。即便如此,他们仍在两个月内完成了机场抢修任务。

同年,1934年出生于山西的赵培文受家庭影响(哥哥早年参加红军,父亲常参与抢救八路军伤员),15岁考入军校后奔赴朝鲜,在部队从事文艺宣传工作。这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虽未让两人直接相遇,却为他们后来的缘分埋下了伏笔。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赵修义随部队回国,投身哈尔滨机场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设。不久后,他在建设一线光荣入党,将战场淬炼的信念融入祖国建设热潮。经人介绍,他与同为军人且党龄相近的赵培文相识。一个是江苏热血青年,一个是山西飒爽女兵,共同的军旅经历和信仰让他们一见如故,很快结为夫妇,开启了相濡以沫的人生旅程。

三线建设的热血

从包头到十堰的奋斗历程

1969年,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赵修义、赵培文所属单位编入国家建委“102”工程指挥部,4万余名职工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奔赴十堰,投身第二汽车制造厂(二汽)建设。“当时的十堰还是秦巴山区一个偏僻小镇,五堰地带只有几间平房和一个小卖部。”赵修义回忆道。

作为建设者,夫妻俩住在工地芦席棚,啃红薯、吃萝卜、喝河水,靠人拉肩扛运输设备,开山劈路搭建厂房,日夜连轴转。1972年,“102”工程指挥部下放湖北改为省第一建筑工程局,1984年更名为湖北省工业建筑总公司第三建筑工程公司。赵修义先后担任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一处书记、公司宣传部部长,主编内部刊物《三公司通讯》。赵培文则担任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机运站党支部书记,两人虽岗位不同,但都为二汽建设挥洒汗水。

从1969到1981年,“102”建设者们在近百公里区域内,建成二汽27个专业厂、6个辅助生产厂,以及配套的铁路、公路、桥梁、水电工程,将荒野变成现代化工业基地。赵修义记得,建设初期设备简陋,很多工程依赖人力,但大家怀着“为国家造汽车”的愿望从不喊苦。

“我们亲手盖起了厂房、宿舍、学校,看着汽车厂从地基到投产,那种成就感无法用语言形容。当第一辆汽车驶下生产线时,工人们热泪盈眶,感觉国家又强大了一分。”赵修义说,这种纯粹的奉献精神,贯穿了他的职业生涯。

相濡以沫的晚年

与城市共同生长的岁月

上世纪80年代,赵修义与赵培文于湖北工建集团三公司退休,正式在十堰安度晚年。回望奋斗历程,夫妻俩感慨万千。赵修义说:“从抗美援朝战场到三线建设工地,从军工保密工程到汽车城崛起,我们的人生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退休后的赵修义保持着学习习惯,每天看报、看电视、记笔记,10年写满60余本笔记。即便视力下降,仍通过听新闻了解国家大事。“我这辈子经历了太多变化,从战火纷飞年代到如今的幸福生活,真是做梦都没想到。”他看着十堰从偏僻小镇蜕变为“国际知名汽车城”,见证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走向世界,内心满是欣慰。

赵培文退休后更多地投入家庭,与丈夫相互扶持。两人育有三个子女,均在十堰工作生活,子孙孝顺、家庭和睦。“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太多了,要感谢国家、感谢党。”赵培文说,年轻时吃了不少苦,但看到国家强盛、城市发展、家庭幸福,一切都值了。

精神传承的力量

给年轻人的时代答卷

谈及当代青年如何传承抗美援朝与三线建设精神,赵修义眼中闪烁着光芒,他说:“现在年轻人条件好了,但吃苦精神不能丢。要记住历史、珍惜当下,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脚踏实地为国家贡献力量。”

赵培文则补充道:“团结和奉献最重要。在我们那个年代,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克服那么多困难。现在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这种精神永不过时。”

从战火青春到白发晚年,夫妻俩用一生诠释“家国情怀”的内涵。他们是历史见证者,更是时代建设者,其故事如丰碑矗立在十堰城市记忆中,激励后人在新时代征程上继续前行。

采访结束时,夜幕已笼罩天空。从赵修义家的阳台望出去,高架桥上的车灯汇成光带,远处汽车产业园里的塔吊仍在作业。此时,赵修义望向窗外喃喃自语,赵培文善解人意地递上一杯茶。两人褶皱的掌心相触,藏着清川江机场的冻土、十堰荒山的碎石,以及无数个并肩奋斗的星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