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秋娟
当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主流,我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读纸质《十堰晚报》的习惯。晨光初破晓,手握着那份浸润着墨香和城市烟火气的晚报,如同品尝一份丰盛且滋养心灵的精神早餐。文字组成的仿佛是一盘盘精心烹制、热气腾腾的珍馐佳肴,不仅有聚焦天下风云的新闻时事,也有关乎柴米油盐的民生热点,更有讲述身边百姓自己的故事。
与晚报结缘是1998年的夏天,那时我初入职场。单位订的有《十堰晚报》,我总是早早到单位趁着清晨的微光,静静地一字不落地读完。有一次看到一则“点评影视剧”的征文启事,便写了一篇《我看新<神雕侠侣>》的短文,认真誊抄好后邮寄投稿。没想到文章很快就见报了。那是我的文章第一次发表,也是第一次获奖。
接到通知,我按报纸上写的地址到晚报副刊部领奖。接待我的是一位叫师黎明的编辑,她看出了我的紧张,温和地说:“文章写得很好,字也写得不错。祝你写出更加有分量的作品!”这句话一直鼓励着我,朝着更有分量这个目标努力前进。
光阴荏苒,十年弹指一挥间。2006年,我参加过晚报组织的几次笔会交流。当我走过报社每一层的办公室,看到工作人员在如蜂巢般排列的办公桌间忙碌穿梭的情景,我才深刻认识到,那一张张轻薄的新闻纸,背后凝结着多少晚报人的心血汗水与默默付出。
当时编辑老师邀请了市里一批批文学爱好者、晚报的优秀通讯员,毫无保留地给大家分享创作心得,鼓励我们观察生活,保持创作热情,多多练笔,写出自己的特色。座谈会上,看着身边的工人、警察、机关单位职员等各行各业的文友,我为晚报对读者的正向互动而深深感动。
《十堰晚报》始终践行服务百姓的宗旨,不断创新。先后开设了新闻110,开通了微博,特别是在新闻服务百姓生活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小区垃圾无人处理、夜晚路灯不亮等看似不起眼却是老百姓急难愁盼的一些实际问题。晚报举办的点亮微心愿、金秋助学等公益活动,传递爱心,一呼百应,不仅点亮了孩子们的未来,也为这座城市升扬起温暖的希望之光。
百姓生活无小事。有一次我在老虎沟捡到一只金耳环,第一时间想到通过晚报找失主。我上午捡到耳环,中午交到晚报编辑部,下午通过晚报微博就找到了失主。晚报强大的媒体能量来自于民,更服务于民。
晚报于我犹如良师益友,更似亲人。她曾给予我温暖与信心,给予我支持与力量,她为一方百姓更幸福地生活,耕耘不止。在晚报创刊三十周年之际,祝福所有晚报人,也衷心祝愿三十而立的《十堰晚报》带着深厚的百姓情怀,继续书写情系人民的辉煌篇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