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铅字里的年轮

■ 张欧亚

接到《十堰晚报》创刊三十周年的约稿邀请,思绪瞬间被拉回1995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夏日。作为创刊时的首批记者之一,我见证了这份报纸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起点。

1995年的中国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双休日制度开始实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为加入 WTO做着准备。而在鄂西北群山之中,十堰刚刚完成地市合并。

那时的十堰,错落在百二河和老白公路沿线狭窄的谷地,北京路、天津路、上海路、浙江路,还是连绵的群山。高速公路、高铁、机场,对当时的十堰人而言,都还是遥不可及的梦。

那个时代,十堰座机只有六位数,移动电话也只是少数先富起来人的奢侈享受,而中国都市类报纸包括以后我所服务的《楚天都市报》,甚至还没有开始酝酿。

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年代,信息的需求在增长,城市的声音渴望被更广泛地倾听。

作为《十堰晚报》第一批采编人员,我们怀揣着滚烫的新闻理想,腰悬 BB机,脚踏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在稿纸上“爬格子”,用铅与火记录着这座城市的脉动。

《十堰晚报》的油墨香里,从一开始就混合着这座城市特有的气息:汽车厂的机油味、武当山的云雾、汉江的惊涛,还有街巷的烟火气。

我们记录过车间里工人师傅的汗水,捕捉过市井生活的细微变化,追踪着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悄然觉醒。

报纸与城市同频共振,记录时代的嬗变、荣光与豪迈。

《十堰晚报》的三十年,是一部报人的成长史,也是一代代读者的陪伴史,更是这座城市无数建设者、生活者的共同叙事。

无数普通人的故事,汇聚起来就是十堰这座城市最真实、最动人的发展史诗和百科全书。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喜悦、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期盼,都在报纸的方寸之间留下了时代的印记。报纸记录了他们,他们也成就了报纸的丰富与厚重。

一张报,见证了武当山机场银鹰起降,目送高铁如白龙穿山越岭;记录下丹江口大坝加高的每一个刻度,那是南水北调工程中最为壮美的章节;为“中国卡车之都”的每一次突破挥毫泼墨,每一篇报道都是城市年轮上的一道刻痕。它的年轮里,清晰地映照着十堰这座城市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工业重镇迈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壮阔历程。

它记录着城市建设的钢筋水泥,更记录着城市灵魂的温度与光芒;它承载着报人的理想与汗水,也承载着读者的目光与期待。

1997年的一次借调,让我告别十堰,奔赴武汉开启新的职业生涯。正是十堰这座城和晚报创业岁月的历练,塑造了我作为新闻人的基本品格,和最坚实的底气。

每一段文字与记录,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而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也终将被时代进步的洪流裹挟。作为它最初岁月的亲历者,心中常怀的,是晚报初创时那种贴近泥土、服务乡梓的初心。

如今翻开泛黄的创刊号,那些带着铅火温度的报道仍在诉说:从六位电话号码到5G时代,从铅字排版到全媒体矩阵,从合并初期的摸索到“一城两带”的壮阔布局……这份报纸与这座城市一样,在时代的淬炼中完成华丽的转身。

铅字已经隐入历史长河,但铅字所承载的那份探寻与守望的热度,依然在每个清晨准时抵达读者的掌心,如同汉江水向东奔涌,又一路浩荡北上。

望着窗外静谧的夜色,怀想我们当初伏案疾书时,总能听见城市生长的声音。一座城,终以“仙山、碧水、汽车城”的响亮名片惊艳世界。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生生不息的希望,会穿越时光。

这世界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一天,你跋涉的历程,也终会走进这部十堰大典。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