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 《十堰晚报》诞生散记

李君琦

在《十堰晚报》三十岁生日来临之际,我收到了十堰日报社的邀约,希望我能为这份陪伴十堰市民三十载的报纸撰写一篇回忆文章。我欣然应允,这不仅源于对文字的热爱,更因为《十堰晚报》于我而言,有着特殊的情感。在我眼中,《十堰晚报》就像一个在特殊时期诞生的孩子,从呱呱坠地到茁壮成长,如今已步入而立之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作为她诞生的见证者与重要参与者,三十年来,我的案头从未少过这份报纸的身影。我为她的每一次进步欢欣鼓舞,从她传递的每一则讯息中收获启迪。今天,暂且放下她的辉煌成就,我只想回溯她诞生的时光,讲讲她初来人间时,我眼中的那些故事。

1995年,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省委、省政府对十堰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了重大调整,郧阳地区所辖的六县市与原十堰市合并,崭新的十堰市应运而生。在这场行政区划的变更中,作为党委、政府喉舌的《郧阳日报》与原《十堰日报》(《十堰晚报》前身),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抉择。如何在新格局下更好地传递党委、政府的声音,成为市委和报社领导班子心头的大事。

彼时,作为原《十堰日报》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我将这个问题作为工作的重心。我翻阅大量资料,研究全国大中城市在类似情况下的应对之策,尤其对与十堰情况相近的荆州市、襄阳市的做法进行深入分析。与此同时,副总编辑林锦富、副社长周汉山,以及时任部室主任马顺德、李东晖、胡庆东、郑达禧等,也不断来到我的办公室,与我探讨两报合并后报纸的发展方向。有人提出创办一份早报,也有人提出办一份晚报,与日报形成功能互补,从而更全面地宣传十堰。这些充满智慧的声音,在小小的办公室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我与时任社长杨亨荣同志也多次深入探讨,经过反复交流,终于达成共识。带着初步的设想,我们向时任市委分管宣传工作的副书记聂德虎同志和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关小兰同志作了汇报,获得市委领导们的认可与支持。随后,社党委召开会议,正式决定创办一份贴近十堰市民生活的晚报。

为了让这份即将诞生的晚报能汲取先进经验,社党委专门派一名副职带队,前往浙江杭州等地考察学习。考察归来后,考察人员结合十堰本地的实际情况,经过深入分析研究,决定先进行试办。报社迅速成立晚报筹建专班,由副总编辑林锦富牵头,抽调业务骨干负责版面设计与组稿编辑工作。

当时考虑到日报主要面向全市,晚报侧重服务城区,因此,我们为晚报确立了一个清晰的定位:“围绕大局、关注民生、贴近市民、服务大众”,并采用“市民化定位、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栏目设置上追求“新、奇、特”,力求让读者耳目一新;出版时间从日报“晚上印刷、早上发行”调整为“早上出版、当天发行”,以此确保新闻的时效性;发行方式大胆创新,摒弃传统的邮政发行模式,改为自办发行,通过自收自支的运营机制,让晚报在市场中摸爬滚打。这些全新的尝试,彻底打破了以往办日报的固有模式,既充满挑战,也蕴含着机遇。

创刊号发行当天,整个报社都沸腾了。我们在城区设立六个发行站,开展有奖发行活动。报社的采编人员和社领导穿上统一的文化衫,走上街头,化身“推销员”,热情地向市民介绍这份崭新的报纸。那一天的场景,我至今仍历历在目:大家穿梭于大街小巷,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依然笑容满面,耐心地向每一位驻足的市民讲解晚报的特色。功夫不负有心人,晚报当天的销售量一举突破原《十堰日报》的记录。看着手中不断减少的报纸,听着市民们的称赞,大家心中充满喜悦与自信。

报纸发行后,一封封读者来信纷至沓来,字里行间都是对晚报的喜爱与建议。这些温暖的反馈,如同一束束明亮的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全体采编人员深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报社同仁办好晚报的决心。晚报试刊成功的消息报送市委后,得到市委的鼓励与支持,这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

《十堰晚报》的诞生,是市委在特殊时期充分运用宣传力量的领导智慧的体现,也是群策群力的成果。它的问世,不仅意味着一份报纸的诞生,更是一场充满勇气与智慧的探索。它为《郧阳日报》与原《十堰日报》的合并创造了良好条件,在人员统筹安排和报纸业务分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首那段岁月,我仿佛还能听见大家热烈讨论的声音,看见创刊日大家在街头忙碌的身影。《十堰晚报》从襁褓中的婴儿,一步步成长为具有魅力的青年,跻身中国地方都市类报纸最具品牌价值十强之列。它饱含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梦想,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祝《十堰晚报》越办越好,在发展的大道上继续前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