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故事 | 王玉龙的创业“三板斧”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段吉雄

6月15日清晨,竹溪县天宝乡龙滩村的山坳还浸在薄雾里,36岁的王玉龙已经带着工人爬上了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锄的时候过细一点儿,莫把烟叶子弄伤了。”王玉龙的声音从薄雾里传来,在葱郁的烟田里回荡。

龙滩村位于天宝乡西南部3公里处。曾几何时,这里年轻人外出务工,留下大片荒坡与留守老人、儿童。2016年,该村村民王玉龙揣着在外打工挣的8万元钱,在村东头的荒坡刨开第一抔土,种下猕猴桃苗,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第一板斧:果园里种出“金果子”

“头年嫁接的50亩猕猴桃苗,春梢冒出来就蔫了。”第一年接触种植业,王玉龙先栽了个大跟头——头茬猕猴桃因剪枝手法错误,导致养分全耗在杂枝上;第二年施错化肥,果子结得密却个个是“小矮个”,收购商瞅一眼直摇头。“那时候我急得头发都白了,夜里蹲地里抽闷烟,烟蒂能堆成小山。”王玉龙说。

转机来自县农技站技术人员上门服务。技术人员带着测土仪器上门检测后告诉王玉龙:“你这地缺硼,剪枝要留三芽,疏花得像挑媳妇,专挑丰腴壮实的。”3个月跟学,王玉龙的笔记本写满“阴天嫁接”“疏果留单果”等土办法。2018年,170亩果园挂果时,村民尝完直咂嘴:“比超市卖的还甜。”

王玉龙吸纳30多名留守妇女在果园里打工,她们负责除草、套袋等工作,一天能挣80块。与村“两委”签订协议,从售卖的每公斤猕猴桃中拿出0.4元作为集体分红,用于村里基础设施建设。

果子成熟了,王玉龙开着二手货车到处找销路。在襄阳,第一车猕猴桃卸完,收购商拍着他肩膀说:“这果子品质真不错,以后还找你收。”如今,他与电商平台合作,通过直播带货拓宽销售渠道,将猕猴桃销往全国各地。

第二板斧:香菇厂里当“管家”

2018年春,龙滩村香菇厂老板邀请王玉龙帮助管理香菇厂:“你说话村民信,一定能把厂管理好。”当时厂里工人不稳定,经常干两天就不干了。他接下这摊事儿,头天就定规矩:香菇中午开花,工人凌晨4点必须进棚;实行两班倒工作制,每人每天补贴10块早餐钱。

每天凌晨3点半,王玉龙家院里的灯准时亮起。4点整,他带头钻进菇棚,自己干苦活累活儿,把轻活儿分给上了年纪的村民。他还定期组织工人参加香菇种植技术培训,邀请专家到厂指导,提升产品品质。

“我有高血压,王厂长特意安排我干轻活,工资一分不少。”在分拣台挑香菇的赵婶说。

经过3年发展,香菇厂员工从30人增加到134人,成为竹溪县香菇示范基地。香菇厂还与周边餐饮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稳定产品销售,同时开发香菇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王玉龙在烟田里察看烟叶长势。记者刘昆摄

第三板斧:烤烟坡上画“新地图”

2024年春天,王玉龙在村西海拔1000多米的向阳坡流转100亩地种烟苗。建烤房时,他和工人一起搬石头;种烟苗时,他蹲在地里手把手教村民“根要直、土要松”。

经过春季的辛勤忙碌,王玉龙的高山烟田长势喜人。“我每天早上和工人一起到山上,锄草、施肥、浇水,一直忙到晚上。”他说,“我手机里存着47名工人的手机号码,每个人的情况都烂熟于心。老张媳妇病了,这月调早班;小敏在考幼师,晚上让她早收工复习。”

有人说王玉龙傻,放着现成产业不守,偏要折腾。站在烟田上,他望着远处的猕猴桃园和香菇厂告诉记者:“可我觉得,村里发展产业就像接力赛,我这棒跑稳当点,下棒人接得才顺。等哪天我跑不动了,年轻人顶上,我们村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下一步,王玉龙计划从烤烟利润里抽出10%作为“帮扶基金”,给村里的困难户买药、供孩子上学,还准备成立创业帮扶小组,为村里想创业的年轻人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