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非遗 | 铁笔生花玲珑意

许光建在房县西关印象街区的土城门寻找灵感并起稿。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文/记者 孟建锦 图/记者 全正

非遗档案

房陵烙画始于清光绪年间,由房县许氏家族先祖许正林首创。相传他在烤火时,见烧红的火钳在火盆架上烙出痕迹,由此受到启发,将绘画技法与烙烫工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烙画艺术。该技艺以烙铁为“笔”,借助碳化原理,在木板、宣纸、卡纸、丝绢等多种材料上创作,既蕴含中国画的墨韵意境,又具有西洋画的写实风格。它不仅承载着房陵地区的地域文化基因,更展现了民间工艺与时代审美的创新融合。2010年,房陵烙画入选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品《龙腾盛世》。

仲夏时节的房县西关印象街区,房陵烙画工作室里檀木馨香与松烟气息交织萦绕。62岁的许光建俯身于一方宣纸板前,指尖轻旋电压调节按钮,电烙笔尖随即泛起橘红色的微光。笔锋游走处,青烟袅袅升腾,武当山金顶在焦褐、琥珀与浅金的色彩渐变中渐次清晰,巍然矗立……一幅以武当山为主题的烙画作品,正迎来最后的点睛时刻。

房陵烙画的“画笔”并非毛笔,而是电烙铁。“毛笔是软的,电烙铁笔头却是坚硬的,运笔的走势和下笔的轻重极难掌控。”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房陵烙画的传承人,许光建深谙烙画技巧:“其一,烙烫时需稳握‘铁笔’,其二,要熟练掌握肖像画、水墨画、油画等各类绘画的特点和手法。”

在房陵烙画工作室内,许光建正在木板上进行创作。

房陵烙画的传奇,起源于一场意外。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寒冬,许光建的爷爷许正林坐在新制的白桦木火盆旁取暖。不经意间,通红的火钳搁在盆架上,“嗤啦”一声,烫出两尾蝌蚪纹。

许正林灵光乍现,反复将火钳放入火盆中加热,趁着余热烙出《鲤鱼闹莲》。画面中,鲤鱼鳞片通过铁钳侧锋熨烫出渐变效果,莲瓣则用圆头烙铁晕染出层次。

自此,许正林将绘画技法融入烙画创作,逐渐形成了独具房县地方特色的烙画艺术。

作品《房州南潭》。

然而时光流转,在时代的洪流中,烙画曾一度濒临失传的绝境。直到1978年,许光建入职房县工艺厂,专职从事烙画创作,才让这门技艺重焕生机。

从山水花鸟烙画的逍遥椅,到刻有“武当山龙头拐杖”字样的烙字拐杖,再到冬青木烙画花筷子……在许光建进入工艺厂工作的20年间,房陵烙画的创作题材不断拓展,技艺日臻成熟,迎来了发展的顶峰时期。

1998年冬,因企业改制下岗的许光建,在房县城关镇西河边租下一间6平方米的门面,挂上“德艺轩”招牌,一头扎进烙画研究中。

“在多次创作中,我发现火钳和铁笔烙画的弊端。”许光建一边拿出旧工具和现代电烙铁对比,一边解释,“传统工具需用炭火加热,时间长了容易变形,且温度也难以控制。”而发现电烙铁可用作烙画工具却实属偶然——一次,他在请人修理老式收音机时,发现师傅用电烙铁熔化锡,突然灵光一现:“是否能用电烙铁替代传统工具进行创作?”

房县西关印象街区的指路牌多出自许光建之手。

经过不断尝试,创作工具的革新为房陵烙画注入新活力。“电烙铁的温度完全由电阻器调节,烙头精巧灵活,能根据图案线条的疏密粗细,随时更换不同型号,使作品细节更细腻自然。”如今,电烙铁在许光建的手中运用自如,成为传承与创新烙画技艺的“神来之笔”。

许光建使用电烙笔进行创作。

“烙画工艺的精髓完全掌握在作画人手中。”许光建说,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他借鉴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技法,根据不同画面、人物线条的特点,精准控制烙铁的温度、力度、速度和角度,融入自创的“绘、烙、润”等表现手法,将中国画的古朴韵味和西洋油画的写实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赋予画面鲜活生命力。

经多年深耕,许光建的烙画作品频频亮相省、市级大型画展,并屡获奖项。其中,烙画《云龙》在湖北省工艺美术产品展览中获一等奖;《拼搏》《虎》《江山万里图》在十堰市老年书画展中获二等奖;《武当雄姿》被武汉大学收藏。《松鼠欢聚图》《神骏图》《仙山奇观》《江山万里图》等佳作,更被客商作为礼品赠送给国际友人收藏。

许光建精湛的烙画技艺引来游人赞叹。

“利用碳化原理呈现中国画‘墨’的层次,通过烙铁温度与手部力度塑造立体感,再用烙铁棱角勾勒线条,最后用彩铅渲染颜色……”在工作室,许光建一边手把手教学,一边细致地向学生讲解烙画技巧。多年来,在许光建的悉心培育下,近百名烙画工艺新秀崭露头角。

“火候要准,传承的路子更要准。”谈及未来,许光建目光笃定,“既要原汁原味守护智慧与技法这个‘根’,也要大胆创新,让烙画‘活’在当下。”在这片文化沃土上,房陵烙画这门“以火为笔”的古老艺术,正在青山绿水间烙下永不褪色的文化印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