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孟建锦 报道:4月11日下午,“服务建成支点,建设大山里的深圳”青年干部大讨论市农业农村局专场活动举行。全市农业农村系统的青年干部聚焦“全力打造绿色食品饮料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建成全国绿色农产品输出地”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深度对话,为我市加快打造全国绿色农产品输出地提供了新思路。
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干部杜炜以深圳从渔村到国际都市的跨越为引,直指十堰农产品“藏在深山人不识”的痛点。他提出“三把钥匙”——培育链主企业、打造区域品牌、深耕一线市场。他以竹溪VOSS矿泉水“进京”盒马、鑫榄源橄榄油借势中林集团打开销路为例,描绘了“好水好货卖出好价”的蓝图:“要让十堰的生态价值,通过市场化路径跃上城市餐桌。”
当讨论市场破局之法时,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科干部李艳阳将目光投向更深处:“没有宜居宜业的乡村,何来底气十足的产业?”他以我市乡村建设“六件事”为脉络,细数十堰从厕所革命到污水“零直排”的蝶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4%、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郧西县垃圾减量60%。这些数字背后,是乡村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转变。“基础设施是骨架,绿色生态是灵魂。”李艳阳以织密四好农村路网络,让房县黄酒“乘着快递出深山”、郧阳区茶店镇樱桃沟村通过环境整治吸引游客为例,阐述了乡村建设“小切口”引发产业的“大变革”。
“要以科技攻坚破局,夯实绿色生产根基。”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干部周笑影建议推广水产新技术,通过升级设施渔业、种业振兴和科技服务体系支撑,提升水产品品质。同时,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
“科技,是传统农业破茧成蝶的密码。”面对十堰坐拥“天然药库”却困于产业链短、品牌力弱的现状,市中药材研究所的李坤提出“良种繁育+数字赋能+绿色循环”的破局之道:联合高校攻关种质资源“卡脖子”难题,让连翘、黄精等道地药材“优生优育”;利用物联网构建从田间到车间的追溯体系,推动竹溪黄连抢占 GAP认证先机;开发药食同源产品,让虎杖泡菜、葛根饮料成为健康饮食新宠。
“我们的脚下是绿水青山,肩上是金山银山。”在讨论尾声,青年干部们达成共识:要以“拼抢实”的作风,将今日之思转化为明日之行,让科技之光照亮产业之路,让市场之手激活生态价值,让十堰的农产品带着山水灵韵,走向全国人民的餐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