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六十年风雨兼程,一甲子医路芳华。市太和医院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匠心为尺,以仁心为度,丈量出“太和精度”的非凡高度。从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崛起,到国家级重点专科的璀璨绽放,太和医院始终以守护生命为己任,以技术创新为引擎,让疑难危重症患者“足不出市”便能触摸希望的曙光。
60年来,4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5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熠熠生辉,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地级城市医院第7,连续六届蝉联全国文明单位。太和医院用实力书写了“崇德、精医、和道、济世”的华章。值此医院甲子华诞,十堰日报社全媒体推出《非凡60年,匠心测量“太和精度”——高新技术成果展》专栏,全面展示太和医者仁心的温度与科技创新的高度,感受“太和精度”背后的匠心与荣光!
秦楚网-十堰头条讯 记者 叶楚榕 特约记者 王玮 报道:持续手麻、手部肌肉萎缩、出现“爪形手”,这些正是肘管综合征这个隐匿"手部杀手"带来的残酷现实,若未及时干预将导致永久性手功能障碍。今年以来,太和医院手外・足踝・显微骨科率先开展的"旋前方肌肌支移位术"实现技术突破,让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的手部功能复苏从"不可能"变为"可能",目前已有5例患者通过该技术重获生活希望。
从手指麻木到"爪形手",一年煎熬终获转机
58岁的张先生(化姓)一年前突然感到右手无名指和小指持续疼痛、麻木,起初他以为是劳累所致,并未重视。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症状逐渐加重:拧毛巾时手部使不上力,甚至连手机都握不稳。更令他恐慌的是,手部肌肉日渐萎缩,手指逐渐蜷曲变形,呈“爪形手”。张先生也尝试了多种治疗方式,但见效甚微。
3月初,经亲友推荐,他慕名找到太和医院手外・足踝・显微骨科主任医师刘有余。经详细检查,确诊为重度肘管综合征。主要原因可能是肘关节畸形压迫到尺神经,导致神经功能丧失。若不及时干预,手部功能将不可逆丧失。
经过周密术前讨论,团队决定采用"旋前方肌肌支移位术"为尺神经做松解。手术历时2.5小时顺利完成,术后张先生手部麻木感明显缓解,后续萎缩肌肉将逐步恢复。
肘管综合征被称作隐匿的手部"杀手"
什么是肘管综合征?刘有余用通俗比喻解释道:"如果把手臂上的神经比作电线,肘关节处的‘肘管’就是电线穿行的隧道。当隧道因畸形、劳损或外伤变窄时,穿行其中的尺神经就会被‘卡压’,导致‘电路故障’。"
尺神经从肘部延伸至手掌,掌管小指、无名指及手掌尺侧的感觉与手内肌肌肉运动。一旦受压,患者首先会出现小指和无名指麻木刺痛,夜间症状加重;随着病情发展,手部精细动作能力下降(如系纽扣困难、拿筷子拿不稳等),握力减弱,最终导致肌肉萎缩、手指畸形,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
"临床上不少患者因延误治疗导致不可逆损伤。"刘有余强调,肘管综合征早期容易被误认为颈椎病或腕管综合征,若出现小指、无名指持续麻木或刺痛,甩手可短暂缓解;手部无力,持物易掉落;手掌肌肉变薄,虎口区凹陷;手指呈"爪形"或无法并拢等症状需高度警惕。
新技术带来新希望
对于肘管综合征患者,传统手术虽能解除神经压迫,但术后效果欠佳,并且对于重度肘管综合征更是难有很好的治疗办法。今年年初,手外・足踝・显微骨科开展旋前方肌肌支移位术,目前已成功完成5例手术,患者术后手部感觉与运动功能均显著改善。刘有余特别指出:"这项技术尤其适合尺神经损伤超过6个月、肌肉明显萎缩的重度患者,为过去认为‘无法挽救’的病例提供了新希望。"
刘有余提醒:出现手麻别大意,早诊早治是关键。很多患者觉得手麻不是大病,贴膏药、做按摩,结果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实际上,神经受压超过3个月就可能造成永久性损伤。他提醒,特别是长期从事体力劳动、频繁屈肘的人群,若出现持续手部麻木、无力,应及时到专科就诊。通过简单的肌电图检查即可明确诊断,轻中度患者通过微创神经松解术即可治愈。
日常生活中避免长时间屈肘超过90度(如枕臂睡觉、长时间接打电话)。电脑族每小时做5分钟手部伸展:掌心向上伸直手臂,轻柔背伸手腕。出现手麻症状时,可用热毛巾敷肘关节内侧,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旋前方肌肌支移位技术的成功开展,不仅彰显了太和医院手外・足踝・显微骨科技术实力,更为周边地区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提供了优质诊疗选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