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新水都——丹江口市服务建成支点的“路线图”

天蓝水清岸绿的丹江口市。通讯员 张朝锋 摄(资料图片)

2025年,是丹江口市完善守水护水节水机制、壮大绿色产业体系,加快进入“保护就是发展”第三重境界的发力之年。该市将锚定“绿色低碳发展新水都”建设目标,聚焦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安全保障核心区、全国绿色食品饮料生产供应基地、大武当旅游重要承载地、国家绿色智算中心“四大功能定位”,坚定信心、干字当头,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十堰篇章在丹江口市落地落实。

聚焦使命担当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工作目标

◎入库支沟Ⅰ类水质天数占比持续增长。

◎空气质量优良率进入全省前30位。

◎封山育林7.5万亩、退化林修复3.1万亩。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四个方面

绿水长流

深化小流域综合治理,构建“治山、治水、治气”全方位、全覆盖、立体化、数字化治理体系,探索“卫星遥感监测+环库天网巡查+无人机巡飞+AI”模式,加快形成前端“正本清源”、中端“休养生息”、末端“严防死守”的守水护水节水机制。

空气常新

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力争空气质量优良率进入全省前30位,PM10、PM2.5、臭氧浓度逐步下降。

青山常在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绿色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大坡改梯、坡面水系配套、小型人工湿地等建设力度,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攻坚行动,依法惩治自然保护地内违法违规行为。

低碳生活

推进“五无乡村”建设向“五无城市”拓展,全面升级改造不达标农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打造绿色低碳交通系统,加快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改造,探索实施武当云谷循环水再利用。

聚焦实体经济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工作目标

◎绿色食品饮料产值突破100亿元。

◎数字经济新增算力规模2000P。

◎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20家。

三个方面

增动能,做强主导产业

建设全国绿色食品饮料生产供应基地,力争产值突破100亿元。打造高端食品饮料主产地、国际国内知名食品饮料企业聚集地、水经济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地、水经济未来产业孵化地,“抢滩”首发经济。

提效能,壮大优势产业

做强数字经济,新增算力规模2000P,融入“东数西算”一体化算力网。做精光电子产业,力争光电子集群企业达12家。做优生命健康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甾体药物全产业链生产基地。

蓄势能,培育新兴产业

突出科技引领,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20家。加强企业培育,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家。加快转型升级,完成技改投资30亿元以上,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8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30家。

聚焦现代农业

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工作目标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5%。

◎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5%。

四个方面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力争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3万亩以上、产量9.5万吨,油料播种面积10万亩以上、产量1.25万吨,新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

提高农业发展质效

做好“土特产”文章,把“丹江鲌”“武当贡柑”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完善“丹江鲌”供应链建设,新改建高标准橘园1万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2家。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落实就业帮扶政策,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加大以工代赈力度,完善入股分红、务工收益共享机制,实施“头雁”领军人才等乡村人才倍增计划,培训高素质农民1700人以上。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提档升级乡村建设“六件事+”,深入开展共同缔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聚焦业态融合

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工作目标

◎新培育规上文旅企业5家以上。

◎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0家。

三个方面

丰富文旅业态

持续推进“引客入丹”工程,做热研学游,打造滨水休闲游,推出历史文化遗产游,发展四季特色体育游,开发“水都印象”文创产品和伴手礼品,新培育规上文旅企业5家以上。

打造精品项目

以南水北调号“梦回均州”实景演艺为载体,建成国内首个互动式实景水舞光影秀项目,擦亮“寻梦古均州”“御敕官山”“梦境白杨”等文旅名片。

扩大消费需求

开展“约惠水都·全民乐购”等以旧换新活动30场,拉动消费2亿元以上。引进第六空间家居等商贸综合体,争取“全季”“亚朵”等连锁品牌进驻丹江口。盘活太极湖新区,新建一家五星级酒店。力争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0家,建设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

聚焦动力升级

激发竞争优势催生发展新动能

工作目标

◎“十五五”项目库规模达2000亿元以上。

◎形成有效资产规模1350亿元以上。

◎新增出口企业6家以上。

四个方面

激发投资活力

谋划争取重大项目200个以上,力争“十五五”项目库规模达2000亿元以上。加大中央预算内、超长期国债和政府专项债项目争取力度,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壮大财政实力

推动“分散变集中”,确认国有“三资”规模2600亿元以上。推动“资源变资产”,盘活国有“三资”,形成有效资产规模1350亿元以上。推动“资产变资本”,建立财政国企联动机制,实现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

优化营商环境

升级“极简批”服务,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完善水、电、气要素保障,做好融资担保、银企对接服务,实现园区“净地出让”“拎包入驻”。

扩大对外开放

做好“两个承接”,衔接“武当新区”战略规划,承接武当山旅游和十堰经开区工贸产业。链接特色产业,服务十堰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综合保税区(B型)建设。对接十堰经开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推动“六丁浪”汽车零部件企业转型发展。深化区域协作,探索建立“南北联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协作联盟。提升外贸质效,力争新增出口企业6家以上,外贸出口同比增长8%以上。

聚焦品质内涵

建设宜居宜业魅力城市

工作目标

◎吸引5000人以上进城购房来丹江口市安家。

◎争创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市)。

四个方面

提升城市承载力

建成1个全国绿色低碳示范小区。全面落实“丹七条”等引人政策,吸引5000人以上进城购房、来丹江口市安家。持续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支持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在城区新建充电桩100个、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3500个。

提升交通辐射力

启动汉江北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官盐公路建成通车。提档升级主干道路,打通7条“断头路”。建成投用右岸新城客运站,完成市域内客运公交化改造,争创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市)。

提升管理服务力

常态化做好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绿化带、垃圾箱等管护工作,对背街小巷、广场游园、公共厕所实行精细化保洁,加强城区红绿灯智慧化管理,整治车辆乱停乱放行为,进一步规范户外广告设置,让城市更美丽、更整洁。

提升产业吸附力

以水都工业园为基础,打造绿色食品饮料产业园,完成生命健康产业园扩区认定,实施光电子产业园满园工程。加快推进东环污水处理厂、东环110千伏变电站、白果树污水处理厂二期扩能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

聚焦普惠共享

改善民生共创幸福生活

工作目标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300人。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5%以上。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2张。

◎新增托班学位1280个以上。

三个方面

全面促进就业创业

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300人,帮扶失业人员、困难人员再就业1900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亿元,带动就业1500人。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4400人。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办好优质教育,利用对口协作,共享北京优质教育资源。落实“荆楚优师计划”,面向全国公开选聘20名以上优秀教师,培养30名十堰市级以上名师。做好放心医疗,引进医学高级人才30名,争创省级重点专科10个。完善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促进县域医共体内数据共享、结果互认。优化社会服务,动态推进参保扩面工作,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5%以上、基本医保参保率97%以上。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提升到42张,改造6家农村福利院,新建10个老年幸福食堂,完成4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新增托班学位1280个以上。

坚决守牢安全底线

加强“七大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推进“北斗+5G”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项目建设,完善应急“四大体系”建设。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监管,推进公安“情指行”一体化系统实战应用。强化社会治理,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妥善化解信访积案及矛盾纠纷。用好“协商在一线”议事平台,实现政府治理与群众自治良性互动。

(内容提供:丹江口市委宣传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