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十堰头条讯 文、图/记者 叶楚榕 特约记者 王慧 通讯员 张正梁 报道:男子突发心梗导致心脏“罢工”,经10天救治得以康复出院;女子重症肺炎伴多器官功能衰竭,经43天救治重获新生。近日,太和医院急诊医学科利用特色技术ECMO成功救治两名急危重症患者,并先后收到两名患者家属专程送来的四面锦旗。
王先生家属送锦旗
男子心梗致心脏“罢工”,ECMO护航重获“心”生
快来人啊,我家人胸口疼了好久,现在喊不答应了!”一阵急促的呼喊声打破了急诊室的宁静。太和医院急诊医学科医生柴林闻声奔去,发现王先生(化名)已经没有呼吸和心跳了,便立即为其做心肺复苏,同时呼叫应急团队火速将王先生转运至急诊抢救室,一场与死神竞争的生死大战就此拉开帷幕。
据悉,50岁的王先生突然感觉自己胸前疼痛不适,但半小时左右症状有所缓解,就没当回事。可又过了两小时后,王先生胸痛胸闷的感觉便再次袭来,伴有越演越烈的架势。家里人慌了神,急忙把王先生送往太和医院。
柴林初步评估,王先生因急性心肌梗塞,发生了心源性猝死,心功能严重受损,循环状况岌岌可危。不间断的心肺复苏,常规的中心静脉置管术、气管插管术、静脉推注盐酸肾上腺素、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手段对王先生的病情来说是“治标不治本”。
此时,唯有“治本”方可挽救生命。柴林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迅速为王先生开通急救绿色生命救治通道,启动了紧急胸痛救治流程,并紧急集结急诊ECMO团队,启动ECMO治疗,管路预冲10分钟内完成,置管20分钟并成功转机,王先生的循环状况得到逐步改善,血压也开始回升。随后,王先生被转运至介入室进行PCI手术,成功放置了心脏支架,患者安全转回急诊EICU接受后续治疗,3天后撤离ECMO并呼吸机拔管,治疗10天后康复出院。
出院之际,家属将一面印有“医术精湛 起死回生”的锦旗送至太和医院急诊医学科。太和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方志成表示,从“死”到“生”的竞速赛跑,急诊医学科医护团队凭借特色技术ECMO,呼吸机通气技术、血流动力学的管理、镇痛、镇静、营养、康复以及俯卧位通气创新技术等,用不到半月就帮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医护人员始终秉持高度的专业素养、卓越的服务水平、过硬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以患者为中心,该名患者救治成功的背后更是学科建设结出的累累硕果。
何女士家属送锦旗
ECMO“代班”10天,43岁重症肺炎女子重获新生
2月底,43岁的何女士(化姓)因发热、咳嗽、胸闷喘气来到太和医院就医。后因病情加重,突发呼吸困难,诊断为重症肺炎伴多器官功能衰竭系统性红斑狼疮,双肺已呈现“白肺”改变,氧饱和度持续下降,考虑存在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即刻转入急诊ICU治疗。即使是有创呼吸机辅助治疗等标准治疗手段未见好转,氧合状态难以维持,随时有生命危险。
经方志成主任与团队全面评估,并取得患者家属同意后,果断决定启用ECMO治疗,让何女士的肺尽可能得到休息,为肺部病变的治疗和恢复赢得时间。随后,急诊医学科ECMO小组的医护人员争分夺秒,顺利地完成穿刺置管、设备预充、导管连接等一系列操作,随着ECMO机器启动,血液被引出,经氧合器(人工肺)变成富氧血回输体内,患者的缺氧症状迅速缓解。经历了俯卧位通气、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镇痛镇静、容量管理、营养等综合治疗,通过医护团队10天的密切配合和悉心照料,治疗团队经过充分评估后于3月10日成功撤除ECMO。
“2床ECMO下机后,呼吸急促,氧合指标下降了,晏医生快来看一下。”管床护士急切的说道。管床医生晏奎丝毫不敢懈怠,仔细听诊何女士肺部呼吸音,初步判断是二次感染所引起的明显症状。突如其来的再次感染,无异于对原本就是“大白肺”的何女士来说是“一场致命性的打击”,肾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败血症,体温38.6℃,血压70/45mmHg,心率132次/分,自主呼吸微弱,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身体除了胃管,尿管,还有中心静脉通路和大静脉通路上一共六个泵在泵药。
病情再发加重了,怎么办?面对随时失去生命的患者,晏奎和医护团队不敢一时一刻懈怠,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再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急行气管切开、俯卧位通气技术、容量管理等,针对第二轮感染,实行精准化诊疗,提取血液、痰液做NGS,便于明确致病菌,结果混合感染,既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又有耐药致病菌,还有霉菌。启动院内多学科会诊机制,实行针对性强有力抗感染方案。随时动态调整呼吸机参数,调整用药剂量。
科室护士长马娇更是带队24小时守护在何女士的身边,严密监测各项生命指标的同时还细心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为了预防感染加重,做好院感科学防控,要求所有进出ICU病房的医护都要更换专用鞋或者穿鞋套,采取标准预防,防护措施必须符合院感防控要求。方志成要求科室做好防控同时,也带头教患者和患者家属七步洗手法,监督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医护患共同努力,严守再发感染最后一道防线,走过一道道难关。治疗团队围绕“吃喝拉撒睡练”六个字,及时为其进行床旁康复训练、强化营养、心理疏导等人文关怀。经过两周的治疗,何女士的病情逐渐好转,呼吸明显改善,大白肺影像学大部分吸收,氧和指数稳定在320-350,后何女士恢复情况良好,已出院。
看到何女士出院那一幕,方志成表示,从“大白肺”到“人工心肺”再到“好转的肺”,真的是让全体急诊医学科医务人员“肺”了九牛二虎之力,过程中种种艰辛,不言而喻!
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更好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方志成介绍,两位危重患者得以康复的背后是急诊医学科亘古不变的坚守:以特色技术为引领,临床、教学、科研、科普、延伸服务等全方位发展。太和医院在湖北省地级城市医院中排名第1位,急危重症救治领域不断攀登,形成了“既有群山又有高峰”的医疗技术新格局。应用 ECMO技术的先进经验已走出十堰、走向全国,体现了医院危重症救治的最高水平。不断突破原有的诊疗禁区,不断开拓新的治疗领域,筑就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医疗新高地,让无数患者享受到技术创新带来的红利。
太和医院急诊医学科不断加强专科建设,凝聚急诊学科特色优势,先后获批湖北省急诊医学临床重点专科,国家首批认证的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国家化学中毒救治基地十堰分基地,高级心肺复苏基地,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快速通道基地,中国胸痛智慧医院建设单位,高级卒中中心等;聚焦护理高质量发展,致力创建“铿锵玫瑰”磁性护理建设单元,推广具有急诊专科特色的磁性护理文化理念——守护生命,承载所托。积极引入JCI理念,始终将患者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培植医疗技术核心竞争力,达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先后荣获全国中毒与职业病技能大赛三等奖、十堰市中毒与职业病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市120急救调度指挥技能大赛一等奖等。
为了极力推动学科建设工作有序进行,更好的服务患者,急诊医学科青年医护组成的“星星急救科普”小分队,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农村”急救科普宣教培训系列活动,急救科普受众多达30万余人,已报道群众实施有效急救150余例。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方志成表示,以学科内涵建设为核心,共同推动着各自领域的进步与发展,在提高急救救援能力、提升学科学术水平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做出贡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