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农业农村工作综述:浓墨重彩绘新景

上庸镇大泉山茶园

建设中的东方希望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通讯员王俊摄

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兴恕(左一)查看农户茶树生长情况

县农业农村局集中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茶农在茶园采摘茶叶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毛以国 通讯员 龚元成 熊飞 王驾驭 报道:4月3日,“武当山茶”开采暨竹山全球智能化生产线投产仪式在竹茶集团现代茶产业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专家、学者、茶商相聚竹山,共襄茶界盛事、共话产业发展。

春耕时节,行走在竹山县广袤的农村大地,田畴沃野处处涌动着发展活力,整地、施肥、中耕、除草、防病、治虫,随处都能看到农民们劳作的身影。繁忙的春耕景象,描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年来,竹山县农业农村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强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2022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31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34元,浓墨重彩书写了新时代竹山“三农”工作发展新篇章。

以“安”为先

粮油生产稳中有升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2022年,竹山县农业农村局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坚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粮食、蔬菜、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实现新突破。

粮油生产扩面稳产。压实粮食安全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年初将粮食种植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落实到村、到种植主体和田块;克服早春低温冻害、夏秋烈日高温与持续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综合施策,全年落实粮油作物种植总面积

91.42万亩、总产20.03万吨、产值10.25亿元,稳住农业“基本盘”。

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全县蔬菜播种面积23万亩、产量34.5万吨,实现产值10.35亿元;生猪存栏12.7万头、出栏21.2万头,能繁母猪保有量1.15万头;渔业养殖面积达3.84万亩,建成陆基圆桶循环水养殖桶62座、养殖容积达1万立方米,稻田综合种养1000余亩,养殖尾水100%达标排放,水产品产量突破8300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2.4亿元。

“非粮化”整治基本完成。组建专班常态化督办、指导乡镇开展“非粮化”整治工作。严守耕地红线,强化“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管护,持续巩固耕地“非粮化”清理整治、撂荒地问题整改及大棚房“回头看”成果,完成“非粮化”问题图斑(地块)清理整治513个,整改撂荒地1.2万亩,确保“两区”耕地总量不减。

以“链”提效

产业发展持续向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2022年,竹山县大力实施“链长制”,系统化推进农业产业全链条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产业发展质效取得新提升。

产业发展持续向好。茶叶稳步增产,建成茶园30万亩、投产25万亩,实现茶叶产量7800吨,综合产值突破45亿元,6家大宗茶企业完成出口1551吨、创汇11174万元;食用菌逐年扩增,生产香菇菌袋3220万袋,香菇产量2.88万吨,综合产值达17.2亿元;竹产业突破发展,全县竹产业基地达47.1万亩,年产竹笋竹材4.5万吨、产值3600万元;中药材持续增效,收购加工中药材3.4万吨,实现产值4亿元。

产业龙头持续建强。遵循“全产业链服务、全方位支持”原则,深入实施乡镇规模企业“N+1”培植计划。新培育8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培植27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培育8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全口径农产品加工产值91亿元。授权21家企业使用“武当山茶”商标、16家企业使用“武当山珍”商标,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品牌认证,累计认证“两品一标”31家、认证商标300余个。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精心谋划农业产业招商,先后引进兴坤农批、东方希望、萧氏集团、南方制药等一批知名农业企业来竹山投资发展。截至目前,竹茶集团已进入生产设备安装调试阶段,确保春茶生产全面投产;东方希望已建成投产;浩伟公司、三友公司先后签订投资协议,落地建厂。

以“强”固本

基础配套开创新局

唯有固本强基,方得“大树参天”。竹山县农业农村局持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推动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该县创新管理机制,提供保姆式精准服务,因地制宜推广建设模式,高质量完成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自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10395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8.43万亩。

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2022年,全县推广山区新型农机具6300台套,培训农机手1932人次,探索老茶园宜机化改造1300亩,新增机耕道93条、27000米,打造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2个。跨区调度大型机械两批次27台套,组织本地大、中、小型机械1700台套,累计安装北斗智能终端53台,建成粮食烘干中心2家。依托北斗智能终端技术优势,全年完成各类农机作业30万余亩,农机总动力突破33.2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62.3%。

农业科技培训有声有色。自2014年以来,该局围绕竹山县“一主两大四特”产业发展,累计培育新型职业、高素质农民及农民教育培训师6932人、农村实用人才86人,组建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跟踪服务累计达万余次。培育出省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1名、全国优秀学员1名、省级劳模1名、农民田间学校6所,县农广校荣获全省农民培育先进单位7次。

惠农惠企政策落实到位。认真核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39.3万亩,累计向上争取农产品初加工项目、产地冷藏保鲜建设项目资金800余万元;争取现代农业发展奖补资金、重点产业链建设项目资金1100余万元。2022年,落实水稻保险承保1.29万亩,因旱灾赔付28.04万元;茶叶保险覆盖9个乡镇37个合作社,投保面积9.62万亩,因灾赔付439.1万元。

以“星”促兴

乡村振兴全面开花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该局充分利用该县是“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发祥地的特色优势,出台“十星促五兴”工作方案,确定全县27个“十星促五兴”示范村名单,首创用“十星级”创建助推乡村“五大振兴”。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县委农办牵头,统筹协调住建、生态环境、林业等部门,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进行月督导,并聘请第三方考评机构开展季度暗访考评,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扎实创建清廉村居。创建省级清廉村居示范村1个、市级示范村2个、县级示范村10个、乡镇级示范村73个,涵盖全县30%行政村。完成2021年度清廉村居创建评估验收。

强力推进厕所革命。该县是全省“厕所革命”试点县之一,2018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农村无害化厕所建改29865座、农村公厕245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以上。扎实开展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组织完成年度1011座农村户厕改建任务,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以“管”为主

绿色发展卓有成效

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是省委赋予十堰的新定位。竹山县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涉农领域绿色发展获得新进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证。乡镇农监站、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扎实开展农产品定量检测。强化“布病”净化、消毒灭源,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应免畜禽免疫率、挂标率、建档率均达95%以上,抗体监测水平达省定80%标准。加强屠宰管理和“飞行检查”,屠宰检疫生猪2000余批次,采集“飞行检查”样本300余份,有序推进活禽宰杀“划行归市”。落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县农业农村局被评为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单位。

农业生态保护扎实推进。加强红区(严格管控区)管控,对严格管控类耕地农作物、土壤、灌溉用水进行抽样检测,调整红区耕种结构、休耕或改变土地用途,实现全面管控。结合世界环境保护日、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宣传。加强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完成第一、第二阶段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

化肥农药减量纵深推进。积极开展施肥情况调查和水稻、玉米肥料利用率试验,完善10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完成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土样采集75个。做好粮油果蔬等常发病虫观察监测,病虫预报准确率超过规定标准(发生期准确率90%,发生程度准确率85%)。创建13个植保综防、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融合展示样板区,实现连续6年农药使用负增长,被评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百强县。

以“实”为要

提升能力强化作风

担当履职,实干兴业。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县委农办主任,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兴恕表示,将围绕“六种能力作风明显提升”目标,全面提升“三农”干部精气神,推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

今年,该局将围绕坚决守住粮食安全防线,抓好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守住农业农村稳定和安全底线,强化现代农业要素保障等重点工作,踔厉奋发、笃行实干,力争实现稳定粮油种植面积90万亩、产量20万吨以上,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农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同比增长10%以上,为“建功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县”作出积极贡献。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该县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农业农村工作正高扬风帆,沿着新时代新航向,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