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州是一座有着千载春秋的文明古城。
宋朝,均州故址在今丹江口市。均州是一座有着千载春秋的文明古城。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诗作《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脍炙人口。诗中“白发将军”武均州,也就是武钜。然而,武钜所任职的“均州”,究竟指向何方?宋金之战时期,陆游的这首诗牵出一段不解之缘。巧的是,比陆游小15岁的南宋词人、文学家辛弃疾在其著作中也提到了“均州”,却留下了一个待解之谜……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朱江
爱国诗人陆游:创作脍炙人口诗作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感而发的诗作《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9月,金朝第四任皇帝完颜亮率领60万大军,兵分四路向南宋大举进攻。
也就在这一年,陆游以杨存中掌握禁军过久,权威日盛,多有不便,进谏罢免杨存中。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采纳其意见,降杨存中为太傅、醴泉观使,升陆游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负责司法工作。
11月,金军长驱直入,进抵长江北岸,打造战船,准备从安徽马鞍山一带渡江继续南侵。这时,完颜亮误认为宋军已败退逃散,江南岸无兵把守,遂于11月8日督兵过江。
此时,宋军利用水军优势,在江中截断金军船只,并在船上施放霹震炮,烟雾和石灰弥漫江面,使金军无法抵挡。宋军瞄准机会出动车船,船行如飞,船内踏车的民兵精神激愤,呼声震天。金军败回北岸。随后,宋水军直迫长江北岸的杨林渡口,焚毁敌船。完颜亮被迫移军扬州后,又强令金军从江苏扬州南运河入长江口处渡江。金军不愿送死,于是兵变杀死完颜亮,金军败退。南宋转危为安。
激情挥笔,盛赞白发将军战功赫赫
到了12月,南宋一位名叫武钜的将军率领人马,深入中原沦陷区,联合义军痛击金兵,一度收复西京洛阳。消息很快传到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朝野共庆。此时,在杭州任大理司直兼宗正簿的陆游,闻报兴奋不已,激情挥笔喜赋此诗。这一年,陆游36岁。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的武均州,即武钜。按照《宋史》的记载,陆游诗中的“白发将军”也是指武钜。当时,武钜派兵与北方的忠义军配合,长驱北上,先后收复虢州(今河南灵宝)一带的卢氏县、西京洛阳。
“史料记载武钜的内容虽然不多,名气也不大。但他确实立下了赫赫战功。”十堰市博物馆陈列部主任刘志军说,陆游在诗作中兴奋地直抒胸臆:武钜将军虽老但仍英勇豪迈,收复西京洛阳的捷报昨夜传来。金人痴心妄想要永占中原,哪里知道上天永佑我大宋兴泰。大宋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可以料想,明年寒食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渴盼祖国统一是诗人爱国的灵魂。十堰市诗联学会会长王学范评价认为:“陆游诗词处处闪耀着爱国思想的光辉。陆游诗歌的基本主题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
王学范指出,陆游在他的爱国诗篇中,爱憎分明、立场坚定,他满腔热情地歌颂爱国的英雄人物,对宗泽、岳飞、韩世忠、刘锜、武钜、姚平仲、赵宗印等爱国将领等,一首一篇,都表达了对抗金勇士的崇敬、钦慕和爱戴的心情。
《续辑均州志》记载:此筠州非彼均州
古人常以任官所在地名,代称其人名字。在宋朝,州的长官正式改为知州。宋朝均州故址在今丹江口市。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均州领县武当、郧乡;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均州武当郡升为武当军节度,领县未变,隶京西南路。
刘志军认为,武当山下的均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千载春秋的文明古城。从古到今,均州以其重要的军事、经济位置,成为连接襄阳、郧阳、南阳,沟通华中平原与鄂西北山区经济、军事、文化交流的必经通道。
一般人都认为,武钜所任职的均州,指的就是武当山下的均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陆放翁诗词选》。
1982年2月,由“一代词宗”夏承焘封面题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陆放翁诗词选》记载:均州即湖北均县(今丹江口市)。武均州,即武钜。古人常以做官所在的地名,称代其人的名字。
清朝光绪《续辑均州志》中记载的内容。
近日,长期致力于研究均州地方志文化的丹江口市沧浪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永国,根据清朝光绪《续辑均州志》的记载澄清了这一谬误:“按,《宋史》武钜知筠州。府志误作均州,故不列入”。
巧的是,与陆游在同一个年代生活的辛弃疾,在著作中也提到了均州。辛弃疾笔下提及13处“均州”,徽宗死于此地。(未完待续)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