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印象夜景(资料图)。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熊宛露
十堰的历史气息藏在一条条街巷里,它们承载着这里的记忆,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十堰的街巷有说不完的故事……
本刊推出“十堰的街巷有故事”系列报道,带您一同走进十堰的大街小巷,了解这里动人的历史故事,感受这里的沧海桑田。本期走进房县西关老街。
西关老街始建于唐,成于宋元,盛于明清,曾是一条贯通鄂豫川陕的古盐道。如今,西关街则是鄂西北“旅游珍珠项链”、国家3A级旅游景区,知名古街焕发了新的生机。
房县西关街开街。刘仲黎/摄
老西关是通往川陕必经之路
房县西关街全长1500米,从西向东依次分为小西关、中西关、下西关。过去,这里是秦巴古盐道上必经的集镇,也是繁华的古商埠,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之前保留的建筑大多是明清风格的土木建筑四合院。一个世纪以前,西关老街分布着数百家药店、杂货店、盐肆、钱庄、客栈,还有山陕会馆、武昌馆、江西会馆、戏楼等,商铺林立,生意兴隆。
土城门是西关街标志性建筑。它曾被誉为“川陕锁钥”,是明清繁盛一时的商贾必经之路。《房县志》记载:三官庙,西河岸,久圮,台基尚存,今易为财神庙。西街往西,出西门,过护城河,就是下西关三官台。
老西关是通往四川、陕西的必经之路,土城门也因此挂匾“川陕锁钥”,以彰显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土城门有黄土四方城墙,外墙面高四五米,内墙面稍低,城墙厚实,顶层纵向可走马车,西关土城门残留两个土柱,土城门西北角矗立着一座土塔台,是守城制高点。
过了土城门进入中西关,中西关明清时被称为“忠孝里”,忠指老关庙,敬的是关羽,孝指“黄孝祠”,指的是汉代孝子黄香的坟墓。中西关是传统民居大院分布最集中和保留最完整的一段,老街上原来的房子一般是三进、四进,每一进有一个天井院,两侧是厢房,也有富豪之家,房屋多达六进、七进。
中西关重点是恢复黄孝子祠和老关庙,修复有代表性的传统大院,将中西关打造成老西关街最具观赏性、最具游览性、最具体验性和最具传承性的一段古街。这里能感受房县忠孝传家、据德依仁、勇于为善的家风,可以参观雷天明纪念馆,感受那段红色岁月的艰辛和信仰的价值。
下西关在修复好山陕会馆的同时重点建设东入口,东入口是进入西关老街的主入口,魁星阁是东入口的地标性建筑,西关老街人才辈出,魁星阁既要对房县尤其是西关街上培养出来的重要人才进行收录、介绍,也是对未来莘莘学子的期望和鼓励。
游客漫步在房县西关街。黄宇坤/摄
西关老街再现房陵古城美景
借房县城区棚户区改造东风,2017年,房县启动“西关印象”修复工程,按照“修旧、饰旧、保旧”的理念,将诗经文化、黄酒文化、忠孝文化紧密融合,修缮和重建了黄孝子祠、三官台、土城门、药王馆等承载文化印记的历史建筑,新建了周南广场、关雎广场、艺术中心、诗经国学馆、关雎楼等标志性建筑。整条街围绕“城市会客厅”和“全域旅游集散地”两个核心打造,分为新街和老街两大功能板块。规划有包括“诗韵九雅、房陵十八馆、五大文化广场、十大文化景点、常态演艺”等内容,融入历史、文化、商业、旅游诸多元素,通过复活驿站古建筑、再现井字四合院、还原历史街巷生活场景,构成老街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情画卷。
现在的西关街,不仅原来的景点受到了保护,得到了修复,文化也得到了传承。西关老街上,每个卵石,每间老屋,都被诗经浸润着。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雕花门窗,翘檐灰瓦,处处皆是唐风古迹。入西关的“三官台”和出西关的“川陕锁钥”两座城门楼,高大雄伟,城墙厚达几十米,大气磅礴,每每穿过,都感受到一种宫廷的威严和力量。
进了里街,空气中弥漫着糯米黄酒的香味,古城里的特色面食样样都刺激你的味蕾,诸如烤面筋、烤冷面、一根面、空心面、油泼辣子面等,还有烤豆皮、豌豆黄、宫廷卷卷等应有尽有。
如今漫步在全新的西关街上,古色古香的青石板砖、飘散在古街上的浓浓黄酒香气都让这条古老的街道焕发新的生机。一栋栋仿古建筑古色古香,会馆、戏楼、广场、民宿、特色小吃店一家挨着一家,街上游人如织,欢声笑语不断……晚上来这里,还能看到炫彩的灯光,夜晚的西关街别有一番风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