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十堰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高雅 通讯员李霞 报道: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是一座神奇的城市。
50年风雨兼程,50年成就辉煌。
50年前的9月28日,随着大炉子沟的一声炮响,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大幕在这里拉开,鄂西北一座以汽车工业发展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建设也在这里起步。沉寂千年的小山沟顿时喧闹起来,祖国各地的热血青年纷纷在这里汇聚。
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批忘我的创业者,50年的艰苦奋斗,让当年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笔直的城市马路,荒地上的芦席棚变成了整齐壮观的摩天高楼,荒山野沟变成了一排排现代化的汽车工厂……
因为汽车,昔日的荒凉小镇如今成为蜚声中外的现代化汽车城。而将小镇蝶变为城市的,是现在居国内汽车行业第二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3位、世界500强第65位的东风公司。
东风缔造了十堰,十堰成就了东风。创业之初,十堰没有学校、医院、商场……上世纪70年代,十堰和东风 “市厂合一”。当时东风公司的厂领导,就是十堰市的党政领导。直到现在,十堰市委历届主要领导都十分关心东风公司的发展。
十堰被誉为汽车城、卡车之都。“东风打个喷嚏,十堰就会得感冒”。很多年以来,人们通常都会如此形容东风公司与十堰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
1985年,东风汽车产销量,上缴国家利润和税收,均占全国汽车企业60%以上,创造了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得益于东风,十堰也从全国600多座城市中脱颖而出,在全国小康城市排名中位列第六。上世纪90年代,十堰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中排名第22位,与武汉、西安、郑州等历史名城齐名。因为东风公司,十堰很多村民成为了工人,后来成长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工人。东风公司始终是十堰经济的根基和支柱,直接拉动了十堰经济增长。这是十堰全市上下的共识。
即使东风公司总部搬迁到武汉后,汽车仍然是十堰第一支柱产业。2010年,十堰汽车产业完成产值973.9亿元,汽车产业直接拉动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GDP、工业增加值、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四项增幅雄踞湖北之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曾授予十堰“中国卡车之都”称号。十堰 “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车城地位,因为东风公司日益凸显。
如今的十堰,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城市。近年来,十堰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全国最佳生态保护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多种荣誉称号。
一个企业催生一座城市,也改变一座城市。因为东风公司而在十堰发展的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国药东风总医院、东风公司热电厂等社会事业单位仍在十堰乃至国内发挥着巨大社会功能。
同呼吸,共命运;肝胆相照,水乳交融。这是十堰和东风最真实的写照。
今天,让我们走进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几位员工的内心,听听他们和东风公司、十堰的故事。
战权理:
十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今年78岁的战权理是辽宁人,毕业于清华大学。1970年,战权理支援三线,只身来到十堰参与东风公司建设。1974年,妻子高凤莲也来到了十堰。年仅5岁的儿子只能留在老家。战权理笑称,幼子是中国首批 “留守儿童”。
刚到十堰时,战权理和很多同事一样,在附近村民家旁边搭棚子居住。棚子是用几块板子和席子隔出来的,一旁就是村民家的灶屋。只要生火做饭,棚子里就满是黑烟。另外一旁还养着猪,经常听到猪哼哼直叫。
退休之前,战权理已经是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总装配厂总工程师。十堰的发展变化,战权理全程参与,感同身受。50年的人生最美好时光,他全部奉献給了东风公司。战权理曾用一首诗明志:百里车城纳四海,千钧东风擎楚天。郁郁青山铭今古,云鬓斑斑缀桑田。他还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今贤品悟舍得乐;下联为:胜似引领清净风。
周明贵:
厉害了我的国,厉害了我的厂
今年70岁的周明贵是湖北枣阳人,在武汉中专毕业后于1970年4月进山成为东风公司的一名工人。当时交通不便,武汉到十堰是先乘坐武汉到丹江口市的火车,再坐3个多小时的轮船到十堰市郧阳区。下船后,步行了两个多小时,厂里的车半路上将他接到厂里。沙土路上尘土飞扬,但有车接已经是很高 “待遇”了。
周明贵担任过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总装配厂党委副书记,曾被公司输送到日本学习交流。2008年,周明贵退休。前不久,周明贵来到东风公司位于十堰市东风大道的东风商用车新工厂参观。走出车间,周明贵赞不绝口: “现在的工厂和我们上班时比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新工厂里自动化程度高,技术优良!不管是管理还是工艺,好多方面比日本的一些汽车公司还先进!厉害了我的国,厉害了我的厂!”
祁凤云:
市民素质高,东风有功劳
68岁的祁凤云是房县人,1971年招工进入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车架厂工作。1977年,她在芦席棚里结的婚。几块木板一拼,就成了婚床。
几十年来,祁凤云一直以自己是东风公司员工自豪。作为土生土长的十堰人和东风公司员工,祁凤云说,东风公司经常开展业务学习、政治学习,开办各种培训班,提高员工素质。东风公司员工素质高,对十堰市民素质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在十堰,走在街上的市民说的都是普通话,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是普遍现象。十堰市民素质高,我们东风公司员工有功劳。”祁凤云十分自豪地说。
冯广镇、潘荣华:
东风造就了十堰,十堰为东风创造了舒适生活
冯广镇和潘荣华是一对老夫妻,今年都已76岁了。1968年他们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先后来到十堰进入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车架厂工作。从武汉到了襄阳后,要等一晚上。第二天,再坐火车到老河口。在老河口,潘荣华坐在卡车车厢上历时4个多小时才来到十堰。当时十堰一片贫瘠,只有一条老白公路与山外相连,而且路是沙土路。
大山里条件差,工人们自己动手盖工厂。没有设备,很多材料靠肩挑背扛。没有大路,厂区到几公里外的集镇要顺着羊肠小道翻越大山,洗头就是站在小河边。工厂附近狼群出没,一户老乡家养的猪半夜被狼咬掉了耳朵。
对十堰的变化,这对老夫妻很满意,他们说:“十堰已和现代化大城市没多大区别,东风造就了十堰,十堰为我们创造了舒适生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