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要提醒|十堰党员干部注意!这些洋节日不要去惹它,小心被问责
今日一早,微信QQ,滴滴地叫个不停,都是什么感恩节快乐……小编读书少,不懂感恩节是什么鬼,手机百度一下,终于明白,是个洋节。
国家已经出招!洋节,再见!
如何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国家已经严肃发文,党员干部,再也不要糊里糊涂过这些西方的洋节。↓↓↓
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就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摘录】 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个民族都有其传承的节日,这是民族凝聚力的维系。如果一个民族的群体热衷于另一个民族的节日,这说明文化入侵已是极其严重了。
复活节、愚人节 、万圣节、圣诞节等,这些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因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异域风情,加之一些机构和个人的极力推介,越来越受到中国一些年轻人的追捧,商家也借机造势,营造气氛,吸引消费者,洋节的社会影响是越来越大,让我国许多民族节日相形见拙。
年轻人爱标新立异,追赶时髦,商人在商言商,借洋节赚钱,这都可以理解。
★这些影响大的洋节,基本上都有宗教背景,是宗教信仰的一部分。
★无神论者去过宗教性节日,这是信仰不坚定、思想不清醒的表现。
★党员干部如果认识不到这点,那就是丧失政治敏锐性,也失去了先进性。
★一些党员干部也参与其中,糊里糊涂过洋节,这就是政治修养问题了。
我不是上帝的子民,何来圣诞节。我更不是西方的公民,缘何要过西方的节日。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先叫炎黄。
家人团聚,赞天地之化育,我感恩,过春节!
家人团聚,报四时之恩赐,我温暖,过中秋节!
家人团聚,感先贤之圣德,我学习,过端午节!
家人团聚,念祖先之恩德,我思远,过清明节!
家人团聚,孝亲人之大恩,我感动,过重阳节!
中国重要传统节日简介
春节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端午节
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习俗来源于纪念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七夕情人节
七夕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gōng)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
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