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医生家人想尽办法,但这位曾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老兵20天后还是走了
如果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90岁抗战老兵樊贞琨准备和老伴再去一趟欧洲,尽情享受他们的幸福晚年生活。然而,今春那场流感打乱了他的计划:大年初一上午感冒,当天下午病情便发展为重症肺炎,住进了ICU。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医生无奈下病危通知,家人默然接受现实。神奇的是,在昏迷38天后,“硬汉子”樊贞琨醒了过来;可遗憾的是,4月15日晚上,他还是走了。
老兵樊贞琨(右)。
樊海燕和母亲每天为父亲唱军歌。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郑皑
起病: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老兵患上流感
参加过上甘岭战役、荣获朝鲜军功章的樊贞琨怎么都不会想到,一场流感就能将他的身体彻底击垮。
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十堰城区的温度不到10℃,身体一向硬朗的樊贞琨突然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的症状,家人立即将他就近送到国药东风总医院治疗。
病情结果显示,樊贞琨患了病毒性流感,而且甲流乙流病毒检测均呈阳性。被收入呼吸内科后,医生建议他立即住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才能称得上安全,可当时老人的血氧饱和度不到70%,情况比较危险。”提及樊贞琨,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唐友勇依然清晰地记得他起病的经过。
樊贞琨在女儿樊海燕的陪同下来到医院时,还是清醒的,留院观察期间,他的病情陡然恶化,下午,樊贞琨开始出现呼吸衰竭、气道阻塞、神志不清症状,医护人员赶紧给他做气管插管辅助通气。
急救:老人多个器官功能衰竭转入ICU
“CT结果显示,由于病毒侵袭,老人的肺部已呈大片‘白肺’表现,引起多个器官功能衰竭,还伴有脓毒血症、心肌梗死,生命体征不稳定,被紧急转入ICU治疗。”ICU主治医生王晶说。
随后,呼吸内科组织多个专家会诊,同时下病危通知,让家属签字。“那时候,我根本没有反应过来,一个流感居然能致命。”樊海燕说。
一开始,樊海燕并不打算将这个坏消息告诉82岁的母亲,可当医生下病危通知时,她有些崩溃。她来不及思索,还是给母亲打了个电话。下午,樊贞琨的老伴唐国珠匆忙赶到医院,不过,由于情况危急,樊贞琨已被推进ICU。
“老伴70岁时被确诊脑萎缩和帕金森综合征,这么不可逆转的疾病都被我控制了,这次普通感冒,为什么会这么严重呢?”老伴突然病危,让曾为康复科医生的唐国珠有些疑惑。
在ICU住院期间,由于病情特殊,樊贞琨被安排在有专人护理的单间。唐友勇介绍,樊贞琨的病情复杂,存在混合型细菌及病毒感染,因此,他对很多药物已经不敏感,改善呼吸成为首要任务,“如果他能自主呼吸了,后面的治疗才有可能继续。”
在医疗条件较为完善的今天,要改善老人的呼吸并不算太困难,但是,因其消化道出血,还伴随心梗,对多种病症的控制成了医生难以平衡的问题,“老人的消化道出血需要止血,而心梗需要进行抗凝处理,这两种治疗方式本身就是矛盾的。”
面对重重难关,医护人员和老人的家人没有放弃。樊贞琨的心脏功能差,不能进水过多,护理人员便小心翼翼地配置好定量的营养液,输入他体内,一边纠正心衰,一边补充营养;消化道出血,医护人员又合力帮助已处于昏迷状态的老人服下药物止血。“由于重症肺炎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太多,在ICU期间,我去会诊过几次,老人的情况非常差,可以说是危在旦夕。”唐友勇说。
这时的樊海燕和母亲极为矛盾,“我们不准备放弃治疗,但也知道他的病情,担心来不及准备后事。母亲为他制作了寿衣,我也开始打听布置灵堂的事。希望这些都是无用功,但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探视:老伴女儿唱军歌为他打气
这个春节,樊贞琨几乎在昏睡中度过,对于他的家人来说,紧张、慌乱和恐惧时刻笼罩在她们头顶,就像樊海燕的描述——心似乎架在了刀刃上。
樊海燕是一名军旅记者,在父亲病危期间,她的朋友圈被微信长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每一次阅读,都让她备受煎熬,“ICU里面的病人随时可能与家人阴阳相隔,在外面的等候区,大家都打了地铺在这里过夜,我们也一样。”
樊海燕告诉记者,每天上午9点,ICU的医生会向家属告知一遍病情,下午4点则是家属探视病人的时间,“这时候,一家人会在ICU大门前准时等候,生怕错过一分钟。”
面对同期病情最重、年纪最大的患者,ICU里的医生、护士均密切关注着樊贞琨身体机能的点滴变化。ICU病房护士长勾芳介绍,每到下午4点,樊贞琨所在的床边视频探视仪都会准时响起一首歌,那是他的老伴和女儿在为他唱《我的祖国》,“一块不到10英寸的屏幕连接着病人和家属,在10分钟的时间里,她们特殊的探视方式十分温馨、感人,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激励。”
转机:昏迷一个多月后迎来曙光
事实证明,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家人的乐观态度就像是一剂良药,为樊贞琨的生命带来了希望。在父亲病危期间,樊海燕和母亲互相鼓劲,在紧张到令人窒息的病房外一起小声哼唱军歌,默默翻看老人的军功章,欣赏一家人出游时拍下的照片……
幸运的是,进入ICU病房21天后,奇迹出现,樊贞琨能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了。到3月8日,他逐渐恢复意识,但仍没有脱离危险。为了让父亲更有动力,樊海燕从家里拿来小国旗,每天探视期间,她和母亲除了给父亲唱歌外,还通过屏幕不停地挥舞小国旗,告诉他一定要坚持到底。
3月12日晚,ICU病房传来好消息,樊贞琨老人的病情得到控制,生命体征趋于稳定,次日便可转到普通病房。樊海燕和母亲喜极而泣。
3月13日,樊贞琨被转到呼吸内科普通病房观察,这时他身体十分虚弱,呼吸道脓痰较多,医护人员一方面用吸痰器将痰吸出来,一方面为他定量输营养液。
“为了让老人尽快苏醒,同事们也很拼,护士每天要帮老人吸四五次痰。就这样,坚持排痰10多天后,老人的呼吸道越来越畅通,再使用一些有效的抗生素对症治疗,他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虽然在此期间又出现了发热症状,但都被控制住了。”唐友勇说。
为了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谢,樊海燕和母亲专门为医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的医生定做了锦旗。同时,母女俩还将樊贞琨的所有衣物烧掉,只留下一件破旧的军大衣、数枚军功章和数不清的荣誉证书,“算是‘辞旧迎新’吧!”樊海燕说。
经历过九死一生,3月25日,奇迹再一次出现,昏迷了38天的樊贞琨终于睁开眼睛,度过了危险期,病房里传来一阵欢呼。
4月4日上午,记者在呼吸内科病房内见到樊贞琨时,他刚刚喝完粥。他的病床上方摆放着一个小型单放机,正单曲循环着郭兰英演唱的《我的祖国》,“这首歌似乎有着神奇的力量,支撑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樊海燕说。
4月11日,在呼吸内科住了近一个月后,樊贞琨的身体机能逐渐恢复,达到出院条件。不过,由于他身体虚弱,吞咽困难,樊海燕和母亲坚持让父亲住院做康复治疗。
遗憾:与病魔抗争多日,他还是走了
父亲浴火重生,樊海燕将他与死神赛跑的结果形象地比喻为“与天堂的违约”,“父亲在上甘岭战役中转运伤员时遭遇敌机轰炸头部负伤,原本就是七级伤残军人,70岁时又被确诊患有脑萎缩和帕金森综合征,但这些都不曾影响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即使他已经90岁。”
世事难料,就在一家人对他满怀信心时,樊贞琨的病情恶化,4月12日下午突然出现发热症状,体温高达39℃,需要再次转入ICU,“经过这么多天的抗争,父亲的身体实在太虚弱了,我和母亲不想让他再受罪。晚上,我在他的头上和腋下放了三个冰袋,第二天早上体温就降到36.5℃,大家暂时松了一口气。”
4月15日,险情再次出现,瘦弱的老人在一阵高烧后,由于呼吸道痰多,没能喘过气来。
与病魔抗争多日后,这位坚强的老兵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父亲是顽强的,他的生命也是圆满的,我相信,对于父亲、母亲和我来说,都没有遗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