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个月叮当就2岁了,从出生到现在,昨天稍微清点了下,给他读的书差不多有300本了,而且很多是读了起码有20遍以上的,读得我都快吐了。我不敢说亲子共读在他身上有多少成效,总体下来,算是个十足的小书迷,陪他读书的话,可以让你讲2个小时之久不带停不带喝水不带上厕所的,自己“看书”(就是咿咿呀呀瞎讲瞎看)的话,大概也能看20—30分钟时间。
后台经常在求推荐书时也会求分享陪读方法,从事童书推广七八年,亲子共读两年,算有一点点小经验吧。之前我在文章5岁独立阅读长篇小说分享了些,今天说几种我就觉得很受用的经验,给大家参考下。基本上做到这些,让娃爱上读书,不会是难事。
友情提醒:纯干货,有点长,请耐心。
一、寻找代入感
代入感,其实就是让孩子能够更多地参与绘本中,在阅读绘本的时候,有意无意把自己、身边的事物或者情感投入绘本中去,对绘本描述的故事感同身受,情绪也随着故事的变化而波动。
从心理学上说,这个应该叫做移情。
1、增强代入感有助于提高阅读的兴趣。
1)人物代入
简单说,就是想办法让孩子自己或身边重要的人融入绘本。
比如叮当1岁时,我跟他共读《动物宝宝和妈妈——这是谁的脚印》,书上展现的是各种动物的脚印,然后让孩子去猜这是谁的脚印。
绘本《动物宝宝和妈妈——这是谁的脚印》
我就在书的最后一页,比照着他的脚画上了他的脚印。当时纯粹是为了好玩,结果却有点出乎意料。
即便是现在快2岁看这本书对他来说已经过于简单了,但是只要看到这本书,他就兴奋地一定要求阅读并且迫不及待想翻到最后一页,把脚丫子放在图片上,骄傲地说:“宝宝的!”
2)事物代入
事物代入包括很多,孩子喜欢的玩偶、玩具、场景都可以融入到绘本。
比如一本关于描述狗的书,而叮当本身有一个狗的玩偶,那我就会完全可以用孩子平时称呼玩偶狗的名字,去命名书本中的狗,这样他的积极性会更高。
在阅读绘本时,我们要尽量去创造条件或者寻找机会增强这种代入感,孩子的参与感强了,对阅读绘本充满热情也是肯定的。
2、用代入感去解决育儿中碰到的问题。
这点我深有体会。我哥有两个小孩(暂称大宝小宝),之前我就用宫西达也的《跟屁虫》解决了大宝总是刻意欺负小宝的难题。
《跟屁虫》讲得是一个妹妹老是跟着哥哥做同样的事情。我就告诉大宝,小宝就是你的跟屁虫,所以你做什么她也要做什么。
二胎绘本《跟屁虫》
大宝觉得这样很好玩,也很自豪,居然有人是我的跟屁虫,想要做跟我一样的事情。
这样,他对小宝的敌意就少了很多。
在生活中,他平时做什么,我就告诉他,小宝也在跟你做一样的,你吃饭、走路、玩玩具、画画,但是弟弟不会啊,所以你要教弟弟的。
他就会觉得自己懂得很多,很骄傲,特别想在弟弟面前表现。
很自然的,他就觉得弟弟并没有抢夺他的东西,只是想跟他做一样的事情,也就不再欺负弟,甚至会主动照顾弟弟。
平时公号后台,我也经常收到“如何处理两个孩子间的矛盾”的困惑。建议多跟孩子阅读类似的绘本,比如《跟屁虫》《姐妹》(在公众号后台回复二胎可以看到二胎书单)有助于强他们之间的亲密感。
二胎绘本《姐妹》
二、幽灵一样的书,以及增强阅读仪式感
家长们总是喜欢家里井然有序,但是为了孩子的阅读之路,请允许在书的摆放上破个例吧。
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仅要让娃能“有书读”,还要让娃能“随手读”。
“有书读”,就是家里要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还要经常对书进行更新;
“随手读”,就是要把书放在孩子视线第一时间能够到达的范围,随手就可以拿到。
就像在我家,我把叮当能看的书放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如床头、沙发、游戏屋、书桌、饭桌、车上、包里等,让书像幽灵一样“居无定所”。当然,还要对这些书进行实时更新。
这么打个比方,手机之所以使用频率最高,最关键的原因不就在于随身携带、方便拿取么?
如果读书不费吹灰之力,何愁孩子不肯读呢。
比如我会把从书放在车里,叮当上车第一件事就是把书塞给我:“妈妈,讲(故事)”
便利化阅读的最佳成果就在于,当别人还在千方百计让孩子愿意安静听绘本的时候,你可能考虑的是如何让孩子自己讲故事。
还有一点就是,大家常说的让阅读增添仪式感,这个可以尝试很多办法,就说说我最常用的办法。
1、养成睡前阅读的习惯。
这个是我最提倡的,在公号也提过很多次。这里我要强调的就是,最好是在每晚睡前的1个小时有固定的流程。
比如,叮当睡前的流程就是:刷牙—洗漱—上床—听音乐(或玩耍)—亲子阅读,所以很自然,他会知道刷牙后我要干什么,然后上床后我就要读绘本了。
有了这种仪式感,自己和孩子都会形成这种思维定势,觉得阅读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也会更加盼望共同体验这种美好的时光。
还有一个好处就在于,阅读完毕,孩子就知道自己该睡觉了,根本无需跟孩子进行漫长而备受折磨的睡前“斗争”。这是最近给我的惊喜。
2、定期去图书馆。
孟母三迁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然而最近我才真正领悟这句话。
搬到深圳后,家附近就有个图书馆,虽然家里有很多的书,但我每周还是会保持一周去一次图书馆的节奏。
定期去图书馆的目的在于,能够让孩子在那里感受到浓郁的学习氛围,引发学习的热情,养成阅读的习惯。
当他觉得阅读就如同吃饭喝水一样的时候,在培育孩子阅读的道路上,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我们家之前是固定每周三去图书馆,先在绘本馆阅读半个小时,然后借书回家。有时因为工作忙,无法保证时间,那就半个月一次,亲子阅读然后借上家里没有的绘本回家。
3、制定计划表。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规划每年阅读任务,制定每年阅读计划,再细分为每月、每周阅读计划,再确定每日的小目标(一定要跟孩子共同制定,而且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
把每周的计划进度表张贴在醒目的位置,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打钩或者做个记号,当孩子体会到到离目标越来越近的成功的喜悦时,就会有阅读的成就感和继续前进的动力。
三、反客为主,学会倾听
上一点说了怎么让孩子自己讲故事,干脆重点讲讲这个。
这个套路,就是当你偶尔偷懒不想进行亲子阅读时,就要事先做好功课,耐心引导孩子学会自己开口讲故事,然后你只需要摆好一副“极其赞赏、不可思议”的表情,耐心倾听就好。
其实,每个宝宝都是故事大王,而且讲故事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丰富知识面,提高概括能力、培养情感、丰富词汇等等。所以,适当的时候,就学着做个“懒父母”,让孩子自己阅读自己讲故事。
但是“懒”也是有前提的,就是要先培养孩子的自己讲故事的能力。
因为我的偷懒,叮当现在已经可以自己安静地坐着看20分钟左右的书,并且在我要求听故事时,他会咿呀咿呀讲给我听。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份“懒父母”攻略,教你如何让孩子自己讲故事的方法。
1、循序渐进才是王道。
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可以一边讲,故意停一下,问孩子:“宝宝,接下来发生什么事情了啊?“此时,孩子的专注力和好奇心就会被调动参与到故事中去。
切不可操之过急,最初先从一个故事只停顿1-2次开始,然后慢慢增加停顿的次数,直到孩子学会完整地表述这个故事为止。
2、好的故事是成功的一半。
最初培养孩子自己的习惯,一定要选择适合孩子现阶段水平的故事。也就是说,故事长短要适当。简单、容易理解、色彩鲜明、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比如小动物或小汽车的故事)能让孩子感兴趣而且很快就讲出来,能增强孩子的信心。
太长的故事孩子容易记不住,而且容易讲乱。讲故事时,爸爸妈妈应用亲切的语气,把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尽量避免词不达意、缺乏条理、过于书面(可以适当将一些比较书面的词语换成更易表达的日常口语词汇),让孩子失去信心。
也可以充分模仿故事中某些对话、声响等。比如我就会捏着鼻子学大灰狼沙哑的声音,小孩子才不管你像不像,最重要是让他觉得这样讲故事很有趣。
3、无限想象空间。
坐车、旅游之类没书可读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复述故事,还可以尝试就故事的某个细节展开来,再编个新的故事。
或者是根据孩子已有的经验知识,启发引导孩子用自己想象,对故事进行改编,从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还可以充分利用动物、蔬菜、交通工具等卡片,自己随意组合,或让孩子挑选人物、动物、景物等,用这些卡片拼成有情节的画面,再编成小故事讲出来。
好吧,每次玩这个游戏,哪怕我都江郎才尽了,叮当还总是没完没了。
四、从兴趣入手,让书籍像大自然一样包罗万象
经常有妈妈问:“丹妈,我家孩子只读某个类型的书,比如汽车、恐龙类的书籍,其他的都不看怎么办?”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一般都是建议,可以先让孩子以专题(兴趣)阅读为基础,建立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和愉悦感。
然后逐步延伸,先是选择跟孩子感兴趣的领域相关的书籍,再慢慢减弱相关性。
当阅读形成习惯的时候,就可以将书籍的范围扩展到各个领域。
比如叮当1岁时就特别喜欢看鱼,然后我就把市面上各类关于鱼的认知书、绘本、立体玩具书等都买回来了,那他自然而然地就对这些书很痴迷,每次看到书中的鱼都要兴奋半天。
这招我觉得也特别适合那些不爱阅读的孩子,就像我一个好友,儿子四岁了,因为之前没有亲子阅读的意识,所以孩子根本不看书。向我求助,我一打听娃的兴趣,喜欢车是吧,那就买了各种各样关于车的书寄过去。结果,不到一周,她就痛并快乐地打电话给我,说娃每晚缠着他读书读得口干舌燥。
其实,这点说的更贴切点,就是按照孩子的兴趣爱好去选书。
不过单纯看一类的书,肯定是不能满足爱读书娃的需求。
所以,尝试像包罗万象的大自然一样,为孩子提供各种类型的书籍吧。
比如生活认知、品德、科学、艺术、情商、智商等等。这里我罗列下我自己的分类:(分类是个大文章,我这样的分类可能还不够科学、完善,仅供参考。)
1、生活认知类: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如刷牙、洗澡)、职业、上学、上班、交通工具等等
2、行为认知类:礼貌、良好习惯、与人交往技巧、生活危险、幼儿园、就医等
3、情感沟通类:亲情(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祖辈)、友情(朋友、邻居、动物)、爱情、老师、陌生人等之类的沟通和情感联系。
4、科普百科:自然、地理、科学、健康
5、生命教育:怀孕、死亡、残疾、生病、单亲等
6、人文艺术:音乐、美术、美感
7、逻辑思维:数学、逻辑、推理、分析、分类、时间、顺序、群体
8、历史文化:历史、传统文化
9、语言表达:文学、认字
10、中国经典:原创绘本、诗歌、神话
11、国外经典:经典童话、绘本
12、情商:情绪管理、自我认知、变通力、意志力、抗逆力、精进力等
13、智商:专注力、想象力、创造力、敏觉力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