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希望小学已变成了村委会和幼儿园。
19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召开“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新闻发布会,宣布建立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长期实施“希望工程”。截至目前,我市先后建立希望小学157所,随着教学布局的改变和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现有127所希望小学正常使用、24所被撤销、2所被合并、1所立项、3所在建。
与此同时,在团市委等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我市“希望厨房”、“希望书屋”以及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希望工程”正从之前以援建希望小学为主转变称成如今的精准帮扶。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杨建波 通讯员 肖巍 曹康报道
1993年,我市第一所希望小学——观音镇龙桥东风希望小学在郧西建成。
随着乡村教育被重新规整优化,2010年,龙桥东风希望小学撤并入观音镇中心小学,完成了它的阶段性使命。17年间,该学校培养了近千名学生。2012年,龙桥东风希望小学旧址成为龙桥幼儿园教学用地。
1993年,我市第一所希望小学在郧西建成
从十漫高速进入郧西城关镇,再向南沿228省道走约20公里,可以看到山坎上房屋依次排开。这些民居中,有一所学校藏身其中,它是十堰市第一所希望小学——郧西县观音镇龙桥东风希望小学,诞生于1993年。
如今,这所学校闲置,只剩一栋三层小楼和一栋两层小楼一前一后静静地“守望”着。目前,三层小楼的第1层和第3层已成为当地村委会的驻地和市畜牧局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办公、生活区,中间的第2层和两层小楼是龙桥幼儿园的校舍。
在全国,龙桥东风希望小学和一大批希望小学一样,在被用于教学的十几年里,它们送出一批又一批学生,召唤来一批又一批教师,将希望注入每一个与它相遇的人心中。
2010年,龙桥东风希望小学撤并入观音镇中心小学
龙桥村原村村主任章荣富是龙桥东风希望小学建设的亲历者。20多年前,每村都有一所小学,当时,龙桥小学是一排土木结构的瓦房,和大多数乡村小学一样,学校校舍问题是章荣富最操心的事情。
龙桥小学出门下坡不到10米便是马路,这条路是当年郧西到十堰的唯一一条道路。章荣富回忆,当年有很多车从学校门口经过,后来,有人主动来到学校,表示想在这里建一所小学。“可能龙桥小学距离公路较近,加上学校太破旧的缘故,第一所希望小学选择建在这里!”得知要在原址上建设十堰第一所希望小学,村民纷纷表示要全力支持。
章荣富介绍,为建设第一所希望小学,当年,除了东风公司一次性捐赠20万元外,还向全市8万余名中小学生发出号召,希望大家积极捐款。1993年,郧西观音镇龙桥东风希望小学建成。
2010年,龙桥东风希望小学只剩一、二年级两个教学班9名学生。当年秋季,教育主管部门决定将龙桥东风希望小学撤并到离该小学约2公里的观音镇中心小学。
至此,这所希望小学完成了它的阶段性使命。
17年,龙桥东风希望小学送走了近千名学生
龙桥东风希望小学落成后,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当时郧西县乃至十堰市最好的乡村小学。
宽敞明亮的教室、整齐划一的课桌椅,龙桥东风希望小学窗明几净。多年后,作为该小学建成后的第一届毕业生,章昌清还清楚地记得学校建成时,大家搬进新教室的那种激动和高兴劲儿。
新学校落成后,周边刘家湾村、磨石村、沟口村和中沟村的孩子们都想到这所学校上学,当地教育部门为学校配齐了教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教室都坐满了学生,最高峰时期,全校有300多人,教师就有近20名。郧西观音镇中心小学工作人员曹康告诉记者,从龙桥东风希望小学落成,到最后撤并,累计培育有近千名学生。
近千名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期进入希望小学接受教育,那一所名为“希望”的学校,对他们的人生起了关键性作用。作为从希望小学走出去的第一届学生,龙桥村村委会负责人章昌清认为,希望小学对当地社会观念、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功不可没。
第一批从希望小学走出去的学生——
“希望小学连通外面世界,影响了我们今后的路”
龙桥东风希望小学第一届毕业生章昌清向记者讲述当年建校的情景。
1993年,观音镇龙桥东风希望小学建成时,章昌清正在该校读6年级,如今,38岁的章昌清是龙桥村村委会负责人,和他一起见证该校诞生的,还有在广东工作的汪海。
此外,记者还找到了另外一些曾经在该校读书的学生。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在他们的记忆里,那时候,“希望”是他们信念的一部分,直接影响了他们今后要走的路。
“未建希望小学前,我们自带凳子去上课”
1992年,章昌清和同学曾为新教学楼搬过砖头。“不过,那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希望小学是干啥的,只知道是很多爱心人士捐钱盖的,两栋教学楼都很漂亮。”
让他们感到自豪的,除了教学楼的大气外观,还有许多先进的设备。“教室里通了电,还有日光灯。那时候就有专门的美术、音乐、体育老师,很多都是师范院校毕业的。”
章昌清介绍,新学校和之前的学校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没建希望小学前,上学需要带凳子,教室还四处漏风,遇到雨天,房顶漏水,根本没法上课。那时候用的是煤油灯,每天晚上点灯上晚自习,第二天早上起来时,鼻孔都是黑乎乎的。”
章昌清说,因为条件艰苦,很多老师都不愿意来,来了的也没待多久就想调走。“希望小学建成后,这里的条件对于周边学校来说是最好的,老师也多了起来。”
希望小学让大山的孩子看到了另外的世界
在上希望小学前,章昌清和所有山里的孩子一样,觉得大山就是整个世界。
1989年,希望工程开始实施后,章昌清和他的同学陆续与十堰市城区、省城等地的学生结成对子,“那时候,很多农村娃都有城区的同学,我们经常通信,他们还会给我们寄东西。在团市委、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很多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结成了‘亲戚’”。
章昌清回忆,和城区的学生结对后,他渐渐知道了什么叫做朋友。“我们还交换过礼物。比如送出我自己做的玩具车。”令章昌清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那些城区学生在信中提到的“外面的世界”。“通过书信我才知道,城里有汽车、火车,还有宽阔的街道、高耸的楼房……”
外面的世界如此绚丽多彩,从此,章昌清和汪海那一批学生的脑子里烙下了“长大了要走出去”的印记。中专毕业后,章昌清和汪海都决定外出打工,实现他们外出看世界的梦想。
“和外面的世界连接,才有希望”
章昌清走出大山的第一站是厦门,沿海经济发达,思路开阔,章昌清凭着一股干劲,从一名普通工人当上管理工厂产品质量的品管员,工资也一下子升到了4000元一个月,那时,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每月还不到300元。
打工时,章昌清除了挣到钱外,外面的环境改变他的思想,2010年,他决定回乡创业,承揽工程。随后,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他挣下了数百万元的资产。
回到家乡后,章昌清想为乡亲们做点实事。2011年,章昌清当选龙桥村村治调主任,2014年,章昌清当选为村委会主任,负责村委会全面工作。
“接手相关工作后,我首先将村里的泥土路换成了水泥路,现在还在进行道路拓宽。”章昌清深刻体会到,与外面的世界连接后,山里的人才有希望。如今,龙桥村成为了观音第一村,村上的蔬菜、养殖、旅游和果林成为当地老百姓发家致富的主要产业。
当年和章昌清一起外出打工的汪海现如今在在广东经营皮革生意,资产过亿,每年,他都要为家乡捐款捐物。
“希望小学的老师和学生收获了满满的爱心,这种爱心和责任将伴随我们一生。”章昌清说,只要是从这个学校毕业、有一定成就的学生,都在积极为村里做贡献,“我们都应将这根爱心接力棒传下去。”
新的希望将在这里重新起航
当年的龙桥东风希望小学如今已变成幼儿园。
2010年,龙桥东风希望小学因学生数量锐减,教育部门将其撤并,一年后,经郧西县教育局批准,观音镇龙桥幼儿园在龙桥东风希望小学旧址上开办。24名学生、3名教师,一个中班、一个小班,曾经的希望小学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近日,记者在观音镇龙桥幼儿园操场上看到,两名老师带着20多名学生在做游戏,孩子们十分开心。远处,章昌清看着这一幕,笑容灿烂。
2012年,首所希望小学成为幼儿园
高少贵是龙桥幼儿园园长,从2011年开始,他便在这里工作,6年时间里,他已送走了近百名学生。
2010年,龙桥东风希望小学撤并入观音镇中心小学,撤并后,学校便闲置。后来,因村委会一直没有办公地点,便整体搬到学校办公。
该校停办后,给当地的适龄儿童入学带来极大不便,干群反响强烈。考虑到当地村民的需求,2011年9月,经郧西县教育局批准,在希望小学旧址上开办幼儿园,原希望小学三层小楼的第2层和两层小楼成为幼儿园的教室、食堂和活动场地。
“幼儿园的开办,为当地村民解决了后顾之忧。既方便了周边群众,也继续发挥了学校的作用,让希望在这里重新起航。”高少贵介绍,幼儿园自开办以来,不少爱心人士积极为幼儿园捐款捐物。“学校的很多教学器材都是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捐赠的。”
27年,我市先后建希望小学157所
在80后的青少年时期,“希望工程”是一个被频频提及的词语,但这几年,在大众的讨论话题中,它出现的次数在慢慢减少。
团市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198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以资助中国农村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辍学(或面临失学、辍学)孩子完成学业,帮助贫困乡村改善办学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希望工程”开始在我市正式实施,自此,“希望工程”的熊熊火炬开始传递,车城也掀起了一场没有终点的爱心接力。
27年来,我市共筹集各类项目资金4000余万元,建设希望小学157所,建设“希望厨房”472个,“希望工程”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十堰的各个角落:一座座宽敞整洁的希望小学拔地而起、一个个失学孩子重新回到课堂、贫困乡村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随着教学布局的改变和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目前,我市157所希望小学中,有127所在正常使用中、24所被撤销、2所被合并、1所立项、3所在建。“和以前相比,希望小学建设的速度有所减慢,一方面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关,另一方面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有关系。”团市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建希望小学的步伐变慢了,但“希望工程”却一直在进行,而且呈现出越来越强的趋势。
希望助学,让4万余名学子圆梦
除援建希望小学外,如今的“希望工程”范围更大,资助面更广。
据团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大力实施“希望工程”助学项目,目前,我市已建立100余个专项基金,共筹集助学资金6044万元,资助贫困学生41552人次。同时,在原来希望小学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升级项目,配置希望工程快乐体育园地、希望工程电脑教室、希望工程图书室、希望书屋、红领巾书屋、多媒体教室等223个,有效提升了农村学校的硬件水平,持续16年用心打造“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暑期大学生资助活动这一有声誉、有影响的公益品牌,累计募集助学金3400多万元,帮助7600余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2013年,我市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通过行政化动员和社会化募集的方式筹集项目资金1400余万元,建设“希望厨房”472个,解决农村中小学学生饮食及营养问题。2016年,团市委启动“希望书屋·扶智脱贫”工程,计划通过两年时间按照1万元/间的标准建设103间“希望书屋”。
27年来,“希望工程”已成为我市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最有号召力的社会公益事业。人们不分身份地位、年龄职业、收入高低,纷纷加入奉献爱心的队伍,参与到这项传递温暖和正能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事业中,“希望工程”的品牌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全市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行动。
如今,龙桥东风希望小学的三层小楼的第1层、第3层成为十堰市畜牧局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工作、生活区,在这里,他们将带领龙桥村百余户还未脱离贫困的乡亲们走向共同富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