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先进典型 | 子承父业,两代“桂教授”传承太和精神
有一种追求,叫为民报国
有一种日子,叫与星相守
有一种精神,叫杏林丹心
94岁的湖北医药学院教授、太和医院儿童医疗中心创始人桂世澄,他用不变的信念和永恒的坚守,勾勒出的一名党员医者大医精诚的壮阔画卷。
1980年4月桂世澄成为一名党员,39年后的4月,太和医院工会离退休党支部以“共度特殊党日 传承太和精神”为主题,召开了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会上邀请桂世澄讲述自己的“勋章故事”,传承他心目中的太和精神。
坚守信念:要到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去
1925年出生的桂世澄是浙江吴兴人,1950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品学兼优的他本已留校深造,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主动请缨赴朝抢救伤员。“我们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党和国家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战争结束后,桂世澄回到上海。1955年,桂世澄到武汉参与建设武汉医学院(今同济医学院),一干就是10年。
1965年,桂世澄率队赴阳新县治疗血吸虫病,途中接到通知——“去十堰,创办武汉医学院郧阳分院”。
那一年,桂世澄的儿子桂卫星才8岁,当时的十堰条件艰苦,“有没有思想斗争?有!但医疗人才太缺,我不上谁上?”桂世澄至今仍记得当年赴十堰的情形:“大清早从汉口出发,颠簸到中午才到襄阳,傍晚6点多才到郧阳。”
面对陌生且艰苦的环境如何坚持下来?桂世澄就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磨练自己的党性,逐渐的从无到有、从0到1,以病房为家,将实事求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践行到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如今,在他的影响下,儿科遵循“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不忘初心:退休后白大褂不脱红心不变
1980年,55岁的桂世澄郑重的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整整6页的入党申请书他写了一个星期,详细回顾了从小到大在成长历程、各个阶段的思想发展、个人生活等等。
申请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至今令人感动:“我是一名医生,跨越半个中国来到十堰支持建设,把全部青春奉献给健康事业,我没有辜负党的期望,我还将用自己的余光照亮更多儿童的生命。”
最终,经党组织考核,桂世澄顺利入党,成为一名党员。在入党宣誓结束的时候,桂世澄暗暗为自己定下了四个字:“忘我”、“为党”,告诫自己入了党就要一辈子与党组织融为一体,一切都要从党的立场而不是个人得失出发,不断提高自己,做党需要的事情,在我所在的领域里发挥党员的作用。
确实,他也是这样做的。入党后的桂世澄更加兢兢业业,严以待己,即使到了退休的年龄,他依然主动申请坚守一线,并且承诺只要头脑清醒他就会一直行医,不辜负党赋予自己的一身本领。
问及其长寿秘诀,桂世澄笑笑说:“坚定信念跟党走,党对党员的要求就是长寿的法宝,比如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奋斗不止。”工作68载,入党39年,“廉洁自律”、“奉献自我”等党性基因已深深融入他的血液,化作对工作的坚守和对患儿的爱护。
薪火相传:子承父业两代党员坚守儿科一线
养花和看报纸是桂世澄业余时间最大的爱好。因为养花能修身养性,看报能获取前沿知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作为新时代党员就要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敢于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桂世澄在讲话中鼓励大家要做学习型党员、创新型党员。
而也是在他的影响下,桂世澄的独子桂卫星接过他的接力棒,带着父亲救死扶伤的初心,在儿科的土地上默默耕耘。
在儿子桂卫星眼中,父亲是他的偶像,他从小就立下志向,要做像父亲那样的人,也投身儿科医学事业。“他对待病人真诚、和蔼,将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他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与人为善,从不发脾气。父亲用言传身教,深深感染、影响着我。”
由于儿科医生缺乏,桂卫星退休后又被医院返聘。如今,两位“退休桂教授”同处一个科室,在十堰医疗界被传为一段佳话。两位“党员桂医生”坚守医疗一线,在全院党员队伍中被当做楷模,成为年轻党员学习的标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