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十堰讯 (十堰日报)通讯员 曹克生 王丽 报道:郧阳区地处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区),有农村劳动力21万人,其中精准扶贫劳动力8.4万人。近年来,郧阳区围绕“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目标,摸底数、建平台、强培训、重激励,2018年提供就业岗位5.5万个,累计转移就业建档立卡贫困人员4.1万人,确保家家有项目、人人有事做、户户能增收。
因需而异摸底数,确保“有业就”
郧阳区坚持供需两侧发力,摸清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工需求,建立劳动服务平台,实现精准对接。
该区按照“区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原则,组织341支扶贫工作队、1.5万名党员干部开展劳动力现状调查,分层分类建立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自主创业、企业吸纳就业、转移输出、公益性岗位安置“五类信息库”,摸清就业需求和就业方向。
深入开展 “百名干部进百企解百难”活动,摸清区内用工需求。依托对口协作帮扶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定点扶贫单位国家水利部,收集区外用工需求。
同时,该区建立岗位信息发布机制,随时发布用工信息。大力开展“春风行动”等活动,送岗位下乡进村入户,实现转移就业2万余人。
因人制宜设岗位,确保“好就业”
该区坚持就业扶贫与易地搬迁、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相结合,推行“1+2+N”产业扶贫模式(一个劳务经济+香菇、袜业主导产业+N个发展项目),精准提供就业岗位。
投资15亿元,在谭家湾镇建设集原材料供应、产品深加工、科研观光等于一体的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在19个乡镇建设香菇制棒车间28个、点菌车间850个。投资10.5亿元,在柳陂镇建设袜业扶贫产业园,其他乡镇建设袜业扶贫车间,使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抢抓贫困地区企业IPO绿色通道政策,建立政府帮助企业重组上市做大做强、企业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脱贫的“双帮”机制,带动发展产业基地10万亩,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3.2万个。
引导留守妇女、老人等发展小种养、小作坊、小庭院、小买卖“四小产业”,实施“三乡工程”,通过农企对接、能人带动、手工艺传承,培育汽车坐垫、服装玩具、农特产品加工等扶贫作坊2700余个。
因岗施策强培训,确保“能就业”
该区坚持按岗施训、分类培训、应训尽训,开展高中低端各层次人才培训。
整合人社、移民等9家单位培训资源,以区内定点培训机构为主体,扶贫车间或镇村扶贫开发公司为补充,形成性质多元、形式多样的培训体系。按照“市场有订单、人员有名单、培训列菜单、政府来买单”的模式,下达培训计划,制定考核细则,精心开展培训。同时,坚持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施培,确保每个劳动力掌握1门以上致富技能。
大力推进环水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围绕“蔬果药畜油”特色产业发展,灵活组织群众开展木瓜、核桃、中药材、郧阳黑猪等种植养殖技术培训102场次,受训群众1.3万人次。
因势利导给政策,确保“稳就业”
近年来,郧阳区坚持“群众就业到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因势利导给政策,坚持不懈优服务,确保就业稳定持久。
制定 《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就业脱贫的若干意见》,设立5亿元贫困人口就业基金,对吸纳贫困人口就业5%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和10%以上的其它经济组织,给予流动资金支持,同时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减免、企业重组上市辅导奖励、融资担保、社保返还等方面给予倾斜。制定支持香菇、袜业产业发展助力精准扶贫的“十条意见”,落实员工培训补贴、人才引进补助、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奖励机制等“十条政策”。
同时,该区坚持抓党建促脱贫,开展双联双建双培双带活动,全覆盖组建区、镇、村三级专业合作社和扶贫开发公司,上联优质企业、下联贫困户,让贫困群众生活在组织中、依附在产业链上稳定增收。在集中易迁安置点、扶贫车间、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等地配套建设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等安幼养老设施,让贫困劳动力挣钱顾家两不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