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十堰讯 记者 谭祥军 特约记者 袁杰 报道:元宵节过后,十堰大学相继开学,大学生们又重回校园继续求学之路。少数不法分子,瞄准大学生,对他们进行精准诈骗。市公安局相关部门根据近年来十堰大学生遭遇到的侵财案件,总结出6类易发案件,提醒刚刚入学的学生们,谨防上当受骗。
“学姐”推销化妆品, 买后发现是假货
2018年3月5日的一天晚上,一名20多岁的女生拎着两个大袋子的化妆品敲开了十堰某高校学生宿舍的门。该女生自称是该化妆品的代理商,她6年前毕业于该校市场营销专业,考虑到大学生挣钱难,特意为师妹们创造勤工俭学的机会,聘用学生代理这款化妆品。
“学姐”当众打开6瓶护手霜,给寝室的6位同学一人一瓶,大家试用了下,效果还不错。该寝室女学生张淼(化名)在询问价格后,一次性购买了3000元的化妆品,其他两位室友也购买了2000多元的化妆品。
第二天,张淼向其他系的女同学推销这款护手霜时,却发现与前一天晚上的不一样,有一股怪味,同学们认为她买的是假货。“张淼赶紧回到寝室,打开其他包装后,发现自己进购的化妆品全是假的。此时,张淼才明白自己被骗了。
反电诈专家提醒:上门推销假货是新生经常遇到的骗局。骗子所推销的物品多与新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上当者往往以外地初来乍到者居多。因此,对陌生推销者的花言巧语不要轻信,买东西时最好到正规商店、超市购买。一旦发现自己被骗,要立即拨打110报警。
网上兼职刷单,女生被骗6000元
今年18岁的小丽(化名)是十堰某高校的一名大一学生。20日,小丽提前来到学校,因还没开课,她就在一些网站上发布找兼职的信息。
当天下午,一个自称可帮忙找兼职的网友加了小丽的QQ。对方称,他们公司专门为大学生找兼职,主要是帮电商客户在网上“刷单赢信誉”。想着不出门就可以赚钱,小丽很快答应了。随后,小丽按照对方提供的网站,在上面购买了158元的货物。不一会儿,对方就将158元退给小丽,还返利5元。第一单交易成功后,对方告诉小丽,如果想赚更多的钱,就要刷更多的单。在对方的引诱下,小丽的单越刷越多,但对方却不再退钱,反而要求小丽完成刷单量后再一次性返还。
不到两个小时,小丽已经刷了6000多元的单了。对方不仅没有退款、返利,还不停地要求她继续刷单。此时,小丽感觉不对劲,才报了警。
反电诈专家提醒:近期十堰频繁发生以“网络刷单”为名的疑似诈骗案件,犯罪分子抓住学生群体想打工挣钱又没有路子的心理,设计“网上兼职刷单挣钱”的骗人把戏,一旦付了钱再想要回本金,对方就会以各种借口要求受害人继续拉人入伙,或者干脆将其拉黑。因此,所有网上兼职,只要是要求先付钱的,不论以什么为借口都是骗钱的,千万不要上当。
遭遇“航班取消”骗局,损失5000元
大学生张军(化名)在杭州一所高校读书。早在春节期间,他就订购了21日前往杭州的飞机票。因此,元宵节后,张军就一直在家等着。
20日,张军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称他预订的航班因故取消,要求他提供一个银行账号,以便航空公司将机票款退还给他。想着十堰最近天气不好,航班突然取消也属正常现象,张军就将自己的银行账号发给了对方。
几分钟后,对方称退款需要到银行自动取款机上操作,随后张军按照对方的要求在自动取款机上进行了操作。不一会,张军接到母亲的电话,问他购买了什么东西,花费5000元。张军愣住了,他根本没有购买任何东西,想起刚刚的遭遇,他才明白是上当受骗了。
反电诈专家提醒:开学季,类似退票诈骗比较多,比如退飞机票、火车票等,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得学生的信息后,拨打电话声称退款,引诱学生通过网银或ATM机转账,从而达到诈骗的目的。因此,接到类似电话后,一定要多方核实,切记不要将身份证号码、验证码、密码等提供给陌生人。
借8000元校园贷最终还款5万
去年3月,发现同寝室的几个室友都换上了苹果8手机,十堰某大学学生赵兵(化名)非常羡慕,但因家庭条件有限,他一直没有购买。几天后,赵兵听同学说可以用身份证和学生证抵押贷款。于是他从野广告上选择了一家贷款公司,在抵押了身份证和学生证后,赵兵贷款8000元购买了一部苹果8手机。
因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从借钱的半个月后,赵兵天天接到贷款公司的催款电话。不仅如此,赵兵的亲戚和同学作为他填写的担保人,也接到了催款电话。几个月后,实在忍受不了的赵兵向父母坦白了。父母了解情况后,借了5万多元为赵兵还清了贷款。
反电诈专家提醒:非法校园贷诈骗利用低门槛、低利息等所谓优惠政策为诱饵,骗取大学生信任实施诈骗。主要手段有:一是骗取个人信息,代替大学生办理贷款业务,拿到贷款后消失;二是帮助大学生办理贷款后,冒用其身份继续贷款;三是以贷款前需收取担保金、保证金等为借口,反复骗取贷款大学生汇款。不仅如此,外地不少非法贷款公司,还瞄准少数大学生爱慕虚荣的心理,实施裸贷等非法行为。一些大学生在接到类似催款短信后,因压力过大往往会走极端,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因此 ,要建立文明、理性、科学的消费观,拒绝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结合自身需要,选择最恰当、对自己最有利的消费方式,切记远离校园贷。
交了1000元押金,“公司”消失了
去年3月,大一学生李成(化名)因课程较少,且家庭经济紧张,想找一份兼职补贴生活费。周末的一天,他在校园内看见一则兼职广告,便去应聘。
李成在学校周围的一间民房找到这家公司,对方口头答应为他找个工作轻松又能赚钱的兼职,但要收取押金,合同结束后再退还。在李成交了200元报名费、800元保证金后,对方让他等候通知。可一直到4月,李成也没等到兼职的电话,待再去公司理论时,发现该公司已经人去楼空。
反电诈专家提醒:学生想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应聘时一定要查看对方资质,应聘过程中遇到索要身份证、押金、保证金者,立即转身走人。因为按照国家规定,用人单位不应收取任何费用,凡遇收费都视作违法。
领取“助学金”被骗4000元
新生入学后,通常会在学校附近办理手机卡,如果在非正规经销商处购买电话卡,会接到一些诈骗电话或垃圾短信,多是以资助学费、生活费等为由,骗取银行卡密码。还有的自称是教育部门或校方人员,以返还学费等为名,让学生提供卡号、密码。
去年3月10日,市内一所高校学生陈超(化名)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湖北省教育厅的工作人员,需要核实陈超的个人情况。随后,对方在电话里准确说出了陈超的个人信息,并称他们已经接到了陈超的助学金申请,需要核实后才能生效。
因开学之初陈超确实向学校申请了贫困生资助,因此对对方的身份没有怀疑。随后,陈超按照对方的要求,前往银行自动取款机上进行操作。半个小时后,其手机接到短信,提示其消费4000元。陈超大吃一惊,立即报警。
反电诈专家提醒: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得学生的身份信息后,针对学生填报的个人信息,对学生实施精准诈骗。很多大学生在遇到类似诈骗时,分不清到底是真是假,往往容易上当受骗。因此,大学生遇到此类电话要先向学校辅导员求证,然后再向有关机构咨询,遇到欺诈行为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