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丨中年韩寒的叛变

书房即故乡

我想有一间书房

不负光阴,静享慢乐

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就是不断向过去的自己挥手告别。

这些年,韩寒的身份也从青年作家变成了赛车手、导演、商人,一个丈夫、父亲,同时也成了一个他曾经最反对的人。

——书房书话

文|斑马

“没想到啊,那个怼天怼地的韩寒也叛变了!”

朋友圈里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起因是韩寒在微博发表长文提起退学往事,他感慨:

旧时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值得学习的永远是学习两个字本身。“学习”两字,不分地点环境,是一件终老要做的事情。我听到有人美滋滋得意洋洋说,韩寒,我学你退学了。我不理解。我做的不好的地方有什么好学呢?为什么不去学我做的好的地方呢?

随后又发表了一篇文章《我所理解的教育》,文中结尾送了大家两句话。

一、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学习读书的确未必在学校,但学校和高考,是基本最公平和最有效率的,你要是普通家庭,更应该感谢与遵循。

二、别以为读了几本书,有了点知识,有了个文凭就了不起了,这只是开始,是人生的标配。每当你觉得骄傲自满时,就去帮正在上小学的孩子辅导一下作业吧,你会宁愿复读十年的。

这样一个“中庸”的韩寒,告别了17岁时不屌一切的犀利,也告别了30岁时认定一个女人跟男人看电影就是可以上床的油腻,他更像身边一个饱经世事沧桑的大叔,翻过高山大海,也穿越人山人海,最后告诉你平凡才是唯一答案。

有些人鼓掌,有些人失望。更多的人搬出了韩寒之前的对话,讽刺他的打脸。

2013年,韩寒还曾在博客中庆幸“到现在都一直在庆幸自己没去上大学”,并炮轰“高考作文很蠢”。他顺便批评了现行的教育体系,声称即便复旦请他去做教授,还得看他有没有时间。

2015年,《男人装》的专访中,韩寒也曾“责怪”父亲,称自己至今连高中文凭都没有“完全是他的错”:“他应该劝我好好读书……最后考取公务员,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栽培下努力成长,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歌颂这个伟大的时代……可比现在爽多了。”

可是到了2018年,他居然开始说后悔退学了。

从一个满身锋芒的带刺少年,到一个与世界和解的柔软中年,韩寒把他对全世界的傲慢都藏在了脸上的皱纹里。失望的人说,韩寒不是曾经那个犀利少年了,他开始怂了,一个导演过轰动全国退学事件的少年,开始劝人从良了。人设崩了。

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韩寒么?

许多的80后甚至是90后都耳熟能详韩寒17岁的退学故事,2000年,韩寒正在读第二次高一,但是成绩依然很差,七门功课挂红灯。那时,韩寒因为参加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名声大噪。不知道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还是一时的少年意气,韩寒宣布退学了。17岁的少年韩寒永远告别了学校,教师办公室办理退学手续时,老师问他:“你不读书了,以后靠什么养活自己?”韩寒自负地说:“靠稿费啊!”办公室里的老师顿时笑作一团。

后来韩寒成为了有名的作家、赛车手、微博名人、电影导演、餐厅老板和“国民岳父”。

很多人把韩寒当成偶像,因为他满足了广大青少年在现行教育体制压迫之下的想象,一个少年面对一个压迫人的制度,毅然决然地批判他,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在离开这个教育制度之后也能获得成功。

在媒体的裹胁和不断放大之下,韩寒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成为了一种精神,代表着青少年激愤、叛逆、桀骜不驯、愤世嫉俗和恃才傲物的精神,而更久远的以前,更能让我想起一个人:李白。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少年天才以一己之力对抗暮气沉沉的社会,青年们需要这种精神和意见领袖,来为自己的叛逆期找到精神来源和真人事迹。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韩寒一样,遇到刚刚好的际遇和展露的才华。

平心而论,韩寒算不上是好学生,除了有那么一点才华以外,真算得上是普普通通了,他老老实实的读完了小学和初中,然后在体育特长加分之下进入了松江二中。高一期末,七门功课六门不及格,按照学校规定,留级重读。第二次重读七门功课全部亮红灯。酷吗?一点都不。

但上帝给韩寒开了另一扇窗,当时萌芽杂志社联合了九所著名的高校,举办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刚上高一的韩寒以《求医》和《书店》通过了初赛,随后又以《杯中窥人》获得了首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新概念让他一炮而红,靠《三重门》拿到了三十万的巨额版税(在当时真的是巨额),有了目空一切的底气。

主流媒体是把17岁的韩寒当作反面教材的,我特别清晰的记得央视做了一期节目叫【对话】,差一点做成了对骂。主持人、教授、观众轮番与韩寒辩论,为了凸显韩寒失败的人生,节目组还找来了一个叫黄思路的全优少女在台上秀才艺做对比。这很伤人,而韩寒的回击方式,就是硬邦邦地再伤回去。

那场节目很尬,随便截取一段对话:

观众:我是一名司法大学的学生,从法学上来讲,只有相对的自由而没有绝对的自由,你怎么看待你这个,你不觉得你有点太过分了?

韩:我没觉得我有什么过分的地方。你觉得有什么过分的地方呢?

观众:一所大学,你必定要尊重那所大学里面的老师和校长,你想进去就进去,想出来就出来,有点过了。就说你现在很红,但是有点太过分了。

韩:……

主持人:如果有一个大学它破格录取你,你会去吗?

韩:我不去。

主持人:为什么

韩:资格不够,因为我还是在聊天室里聊天的嘛。

韩寒对于这些扑面而来的敌意束手无策,他回怼的并不高明,有时干脆用沉默来阻抗,这让他显得无知、偏激、盲目自大、没有礼貌。很多人看完视频后,已经开始等着看韩寒的笑话。

在我看来,这不是酷,也不是高冷,更不是装,而是青涩。一个17岁少年,无论他如何伪装成一个成年人,他的心态都没有达到真正的成熟。惶恐,不安,急于证明自己,拒绝一切批评,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韩寒的退学和扎克伯格不同。后者是万事俱备后深思熟虑的结果,而对于前者来说,显然不是一项成熟的决定,更像是被舆论的洪流推着走,际遇之下,被树成了反对应试教育的典型。全世界都等着看:挂了六门课的韩寒还能做出什么更叛逆的事情。所以学校回不去了。这是一场不得已而为之的赌博。

从退学到再次高调出现在公众面前,韩寒其实是“消失”了几年的,这几年,他并没有让自己一路任性下去,而是在沉淀。

这些年,韩寒的身份也从青年作家变成了赛车手、导演、商人,一个丈夫、父亲,同时也成了一个他曾经最反对的人。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就是不断向过去的自己挥手告别。

向过去的自己告别,向自己的年轻狂妄告别,向自己的不知天高地厚告别,向自己的非主流岁月告别。你看到那个曾经打了耳洞的叛逆少年,如今穿上西装坐在写字楼里上班;那个曾经染了彩虹色头发的少女,如今在家里安然的照顾孩子;那个当初拿着棍棒追着打老师的学生,在送自己的女儿去学校之前,在她的脸上轻轻地吻一口......

当年追韩寒的那些人,如今也都一个一个的拿起了保温杯,在巨变的时代和现实的生活面前,学会了向世界妥协。

几十年如一日的鼓吹同一种情绪,那不是长情,而是大脑停止发育。

36岁的韩寒的的确确打了17岁韩寒的脸,耳光响亮,清清脆脆。但是我想为这一记耳光的勇气叫好。这是一个把什么都经历过了的“过来人”,给后辈的一点发自内心的真诚建议。

面对一群不切实际爱做梦,受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启发天天做休学创业梦的少年振臂高呼“读书无用大学无用”来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并不叫勇气。公开反思自己退学的失败,劝大家不要效仿自己,认认真真读书是普通人家孩子最好的成功之路,这才是真正的勇气。

再没有谁比韩寒更有资格说出这段话。Diss全世界很简单,diss自己很难。

不是所有人都会自省,也不是所有人都敢自省,敢去否定自己。没有人能永远和自己保持一致,除非你不再成长,而成长,就是一个打脸的过程,鞭策自己,解剖自己,在青春的废墟上重建自己。

在一条的采访中,记者问了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现在为什么不常发声了?”

韩寒说:“因为现在大家都说得很好……”

“以前为什么逮谁怼谁?”

“那是因为以前大家说得也不是那么好。”

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唱一首【平凡之路】,但是韩寒的确有这个资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