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7之脱贫攻坚:下“绣花”功夫,一年脱贫14.97万人

全市脱贫14.97万人、出列119个村,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5万人。这是2017年,十堰脱贫攻坚工作交出的答卷。

十堰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肩负着82.67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双重使命。2017年,十堰下“绣花”功夫推进各项政策、措施、项目到村到户,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闵波

夯实基础,全面发动“春季攻势”

2017年春寒料峭时节,十堰大地却奔涌着一股“暖流”。全省秦巴山片区“春季攻势”推进会在房县召开。

十堰迅速安排部署,广泛动员,聚焦“五大任务”,推进“十项行动”、实行“五个一律”,全面掀起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热潮。

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市领导分工及精准扶贫包点乡镇名单,“四大家”领导以上率下,进村入户开展“春季攻势”走访调研。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纷纷进村入户,面对面与贫困群众拉家常、谋发展,战斗在“春季攻势”第一线。

市级领导带头领办34个村级示范点,180个市直单位创建82个村级示范点。各县市区324名县级领导、3.57万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帮助贫困户定规划、定项目、定措施。全市1238支驻村工作队、10.2万名包保党员干部走访贫困户17.7万户,制定到村规划1508个,分户脱贫计划14.2万份,商定到户项目28万个,做到一村一个项目库、一家一个项目包。

围绕“一业三基”,全面启动安全饮水、乡村道路、村卫生室、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通信网络、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等项目建设,夯实年度脱贫攻坚基础。

精准识别,锁定各类贫困对象

完善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十堰结合精准扶贫大数据比对,全面排查信息,逐户锁定对象,做到了应退全退、应进全进,基础数据质量提升。全市共剔除不精准贫困人口97292人、新识别贫困人口53536人,现有82.67万人,比原规模减少1万人;纠正信息录入错误120余万条,数据库信息准确率达到98%以上。

不断完善驻村帮扶工作机制、片长单位负责制,修订完善驻村管理办法,全面加强驻村工作管理。组织开展特困区域、特困群体摸底调查,全市确定深度贫困县5个,深度贫困乡镇30个,深度贫困村87个;无法定赡养人、无收入来源、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6.7万户18万人,因病致贫5.2万户17.7万人,未实现安全饮水的贫困对象11.68万户36.66万人。

严格退出标准,户脱贫实行户申请、村评议、驻村工作队、包户干部村两委三方核查、公示公告、送达告知、县级验收,村出列实行村申请、乡审核、县申报、市级验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脱贫退出进行严格考核评估,切实防止“被脱贫、数字脱贫”。

精准施策,强力推进“六个一批”

十堰强力推进“六个一批”,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六个一批”主要是产业扶持一批、易地扶贫搬迁一批、务工脱贫一批、教育扶贫一批、医疗救助一批和保障兜底一批。

在产业扶贫上重增收。竹溪县龙王垭茶场现有生态有机茶园23000多亩,带动贫困农户1800户,年均增收3000元;郧阳区大自然合作社“产供销”一体,带动郧阳区15个乡镇、300个村、2.5万农户,年产鲜菜5万余吨。去年,十堰以实施“61”工程为重点,推动“一村一品”和56个旅游重点村建设项目,探索推广了“五方协议、四金联结”的产业扶贫模式。全市共筹集风险补偿金8185万元,发放小额扶贫贷款14.8亿元,覆盖惠及贫困人口5万户。郧阳区在全国推出一张扶贫小额信贷综合性大保单,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资本市场服务脱贫攻坚金融工作站,设立了郧阳精准扶贫产业基金和全国第一支扶贫公益股。

在易地搬迁扶贫上抓质量。严格政策标准,开展一系列“大督办、大检查”行动。2017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5万人,占省下达计划的110%。针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库区等区域的贫困户,十堰坚持搬迁与脱贫同步谋划、同步推进,以发展产业、增加就业、扶持创业为重点,强化推进搬迁群众后续扶持,逐户落实帮扶措施和项目,引导他们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确保搬迁一户、稳步脱贫一户。

在教育扶贫上补短板。郧西县贫困学生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无论是寄宿生还是非寄宿生全部享受补助政策,对贫困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毕业后两年内还款实行财政全额贴息。去年,十堰在全面落实国家各阶段教育救助政策的基础上,采取综合保障措施,推动教育扶贫扩面提标,重点对非寄宿贫困子女全口径落实教育助学政策,对跨区域贫困学生实现教育扶贫政策无缝对接。

在劳务输出上创品牌。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深化与广东劳务协作,完善劳务输出奖补政策,探索与省内发达城市开展劳务输出协作。开展就业创业培训300余期、1.5万人次;兑现贫困人口外出务工交通补贴和社保补贴6000人次,兑现困难就业生活补助300万余元;全面启动“武汉—郧西”劳务协作平台建设,开发1.5万个工作岗位;完成“雨露计划”培训申报1万人。

在健康扶贫上求实效。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健康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实施细则,按贫困人口每人每年200元标准为大病和慢性病患者实行医疗保障兜底,全市统筹补充医疗保险资金1.6亿元,贫困人口大病报销比例提高到90%,慢性病报销比例提高到85%。全市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共结算3705人次,住院费用10063万元,大病补充保险补偿3064万元,人均补偿0.83万元,最高补偿24.9万元。累计认定慢病人数19601人,落实慢性病补偿300万余元。

在社保兜底上强保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脱贫攻坚社会救助保障兜底工作的指导意见》,落实“两线合一”制度,提高救助标准,实现动态管理条件下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全市农村低保人口合计12.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8%,较2016年年底增长1.5个百分点。农村低保人均补助水平181元/月,较上年同期增加47元/月,增长26.1%。

严厉问责,处理党员干部1004人

去年,十堰坚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制度,实施精准扶贫主要领导专项述职,把压力和责任传导到每个层级,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同时,完善了考核机制,加大日常考核结果在全年考核中的权重,将其作为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十堰从有经验、有经历的老干部中聘请精准扶贫巡察员,组织开展精准扶贫的日常巡察工作,重点督促“六个精准”和是否务实、抓实、落实。市纪委派出5个巡察组,对各县市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专项巡察。坚持党政同责,上下同责,驻村工作队与乡村组织同责,对于工作不力,完不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采取约谈、诫勉谈话、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方式问责。建立重大扶贫项目和资金监测制度,定期对重大扶贫举措、重点扶贫项目、专项扶贫资金进行抽查和评估。加大审计和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针对扶贫领域发现的违纪违法行为,不处理不放过,依纪依法处理到位。全市各级问责和处理党员干部1004人,有力推动了各地攻坚步伐。

郧阳区香菇小镇产业扶贫示范园采用“公司+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一期建设香菇产业基地385亩,上架香菇120万棒,吸纳香菇种植贫困户300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