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7”系列报道之创文冲刺 :人人创文 创文为人人

文明交通志愿者是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闵波 图/记者 张建波 报道:如果票选2017年十堰人最为耳熟能详的城市发展关键词,创文应是首当其冲。11月14日,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发布,我市虽未能揽牌入怀,但我们依然要为坚强的十堰喝彩,为全体市民点赞!

创文路上,十堰成功获选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成为我省唯一一个当选的城市;刘学举当选全国第六届道德模范,成为我市获此殊荣第一人;一批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道德模范获得全国表彰……

矢志不渝28年创文梦

“笑脸墙”上,各行各业的市民用微笑为文明城市代言。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追求。

从1989年开始,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至今已走过28个春秋。

1994年,十堰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召开。经过后续艰辛努力,我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1996至1998年度省级文明城市”。2005年,我市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创文,真正成为十堰市民熟悉的一个词,是从2008年开始。这一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三城联创”。

2009年,我市再次荣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12年、2015年我市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这一系列城市荣耀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创文再次升级。新一届市委在第五次党代会上明确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列为五大奋斗目标之一。特别是2017年以来,为冲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市委、市政府成立并及时调整创文指挥部,从有关部门抽调47名干部与市文明办合署办公。29名市级领导干部包联4个区、9个街办(乡镇)、31个重点项目,市级文明单位包联74个社区,市直113个责任单位建立了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各县市区全部组建创文领导机构。

全国文明城市,几代十堰人矢志追求的“十堰梦”,一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一个永无止境的提升过程。截至目前,十堰已蝉联省级文明城市“八连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两连冠”、提名城市“两连冠”,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对标达标补齐短板

戏曲进校园活动深受学生欢迎。

创文创什么?

创文远非倡导街头无垃圾、交通有秩序等那么简单。

全国文明城市是对城市整体实力、内在魅力和发展活力的科学评价,是反映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全能指标”。《全国文明城市(地级以上)测评体系》由3大板块、12个测评项目、90项测评内容、188条测评标准构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27条考核标准。测评指标涵盖了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生态建设等方方面面,其考评标准之高、要求之严,前所未有。

我市紧扣测评体系精心组织、优化方案、分解任务、精打细磨、真督实查,顺利迎接并通过了国测大考。

营造氛围,发动群众,增强创建动力。人民群众是创文的主体,即是实践者、参与者,又是直接受益者。全市开展“创文入户走访”和“四双”精准扶贫活动,广大干部职工进小区、进店铺、进家门,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让市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攻难克坚,补齐短板,提升创建实力。围绕公共设施、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共文化、公益广告等重点工作,组织实施创文20大专项行动。

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市、区两级财政累计投入2亿多元,98个老旧小区、27条主干道环卫设施、人民广场公厕、东风老旧集贸市场新增添置和改造升级。中心城市主、次干道沥青砼路面整修29.5万平方米、沥青灌缝54.4万米,维修人行道10.7万平方米、道路桥梁护栏1.1万平方米、道牙5200米,背街小巷41处;新建盲道1.6万米、维修安装路灯4800盏;新增垃圾桶6000个、果皮箱600个、垃圾箱100个,改造无障碍设施卫生间137座。

加强公共环境管理。整治夜市烧烤、出店占道经营36次、1500户,清除暴露垃圾、杂物170余吨,清理垃圾死角300余处;整治乱贴乱画、乱涂乱写14.9万平方米;整治水体32处,清除淤泥2600立方米;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参加周五大扫除捡拾垃圾干部职工10万人次。

加强公共秩序整治。成立火车站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开展整治20次,查处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64起。严厉处罚酒驾、乱停车、不礼让斑马线等不文明交通行为,开展敲门行动287人次;清理整治“僵尸车”497台;对城区51个农贸市场实行包联管理,组织开展集贸市场环境整治79次,整改问题1713个。

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对城区160所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查办案件382件,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2016份,查处校车违法案件30起;开展优秀文化传播活动,举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200多场次、戏曲进校园活动33场,征集推广优秀童谣341首;建设家长学校700多所,开展家庭教育培训16场7000多人,帮扶困难家庭及流动人口家庭未成年子女1.5万人次;加大网吧整治力度,检查网吧1577家次。

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用活“信用十堰”平台,累计归集信息30余万条,发布“红黑名单”17期,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文明·诚信主题实践活动40余场次。

创建惠民为幸福加码

创文志愿者入户走访,收集居民意见。

创文为什么?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意义不在于得牌,而是让老百姓受益;不是让城市受奖,而是让老百姓得实惠。”市委书记张维国说。创文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切切实实办了一批惠及群众的好事实事,努力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张湾区汉江路街办七里社区和谐家苑小区属于老旧“三无”小区,因没有物业公司,长期以来花坛破损,野草丛生,院内车辆乱停乱放,居民颇有怨言。自开展创文以来,七里社区对该小区进行了整治,不仅修复了废弃的花坛,重新栽植了花草,还对旧楼房墙面、楼梯道等区域进行了粉刷,规划了摩托车、小轿车等机动车停车位。居民们乐呵呵地说:“这才是和谐的含义。”

吉祥小区是一个集中搬迁安置小区,以前小区环境卫生差,存在消防安全隐患。随着创文工作的推进,社区投入10余万元对吉祥小区全面整治,现在环境卫生整洁了,消防设备完善了,墙面油污也不见了,小区居民和经营户纷纷为这些新变化点赞。

让城市更宜居更美好、人民更幸福是我市坚持不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努力追求,也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对百姓的承诺。通过创建,我市一格一员、一区一警、一街一队新型管理格局形成,“十星级文明网格”成为平安十堰一大亮点。“数字化城管”平台正加紧实施,城市管理与社会综合治理实现无缝,群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显著提升,营造了天蓝、水净、山青、地绿、城美的人居环境。十堰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最佳生态保护城市”和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等荣誉称号。

通过创建,市容环境日益优美。修缮建设了一批市场、老旧小区、街头游园、健身场所、公厕等便民设施,建成区全部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面实施机械化清扫、人力清扫、洒水降尘、道路冲洗“四位一体”作业模式,营造了干净、整齐、有序、优美的市容环境。

通过创建,大力提升了市民素质,塑造了城市之魂,培育了城市之德。如今,在十堰这座年轻的城市里,文明之花遍地开。2014年在全省率先上线的“十堰好人榜”,目前共评出“十堰好人”270人,50名“十堰好人”当选“湖北好人”,2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层层推、月月评好人机制形成。“最美护士”、“最美教师”、“最美搬运工”、“最美护水人”、“最美交通人”、“最美家庭”、“最美志愿者”等一批“最美”典型脱颖而出。学习道德模范、践行道德模范蔚然成风,“存好心、行善举、做好人、得好报”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据统计,全市各类志愿服务队伍1300多支,注册志愿者总数46万,推动城市社区、窗口、公共文化设施、景区建成3761个志愿服务站(岗)。

“人车互让了,斑马线前文明了”、“乱穿马路的少了,交通事故下降了”、“市场干净整洁了,买菜购物舒心了”、“网吧管严了,小孩进不去家长省心了”……网络评选的“十大创文新变化,说出了广大网友的真实感受。

初心不变,创文永远在路上

小学生志愿者上街捡垃圾、清洗护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让ac生活越来越好,让城市提档升级,是十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通过持续的创文,市民素质大幅提高、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社会治理不断加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虽然与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失之交臂,没能实现揽牌入怀目标,但这座城市和她的人民,文明的印记越来越深,文明的样子越来越清晰。

初心不变,众志成城。“坚持为民创建、创建为民理念,迅速掀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新高潮。”12月21日下午,市委书记张维国在收听收看全省精神文明建设表彰暨文明创建推进电视电话会议后,要求迅速启动2018—2020年创建周期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把创建作为利民惠民的民生工程来做,时时加压奋进、处处争取主动、事事做细做实,确保创建成果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成不骄,败不馁,撸起袖子加油干,梅花香自苦寒来。文明城市,我们2020年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