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要穿棉。”进入10月以来,我市秋雨连绵,气温连续跳水,降雨降温的天气让不少市民难以适应,不少人生病住院。记者从太和医院、市人民医院了解到,半个月以来,急诊室里五类病患人数猛增。
■记者 方元 通讯员 张俊
第一类:感冒发烧引起肺炎
太和医院急诊科介绍,近半个月来接诊的感冒病例最多,占总接诊量的一半以上。该院儿童医疗中心近期门诊急诊量每天有几百人次,其中患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居多。据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统计,半个月来,接诊的感冒发烧病例40余例,其中由感冒严重演变为肺炎住院的达8例。
家住五堰一小区的刘大爷就是其中一例。入院记录显示,10月4日,刘大爷因头痛发热,伴寒战、头晕、全身关节酸痛,自服药物无效,随后到市人民医院就诊,被确诊为右肺中叶感染性病变。
季节更换,进入感冒高发期。然而生活中多数人对感冒不在意,久而久之,病情没有自愈,反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医生介绍,临床上,肺炎多见于那些抵抗能力差、患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
秋天雨季,急诊医生建议市民出门戴口罩,保暖又防病。口鼻是呼吸道的门户,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可以抵抗细菌病毒的入侵,避免患上感冒、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口罩最好选择纱布的,注意每天更换。另外提醒,在保证身体不冷的前提下,不宜捂得过严。
第二类:冠心病
10月10日晚,51岁市民徐先生酒后感觉心前区不适,伴有剧烈的恶心、呕吐,大量出汗,四肢发凉。徐先生雨中赶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心电图检查显示,徐先生是急性ST段抬高型下壁右室心肌梗死。
统计显示,10月以来,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了36例冠心病患者,他们全部经急诊救治后转入心血管内科。本月,太和医院收治的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患者也较多。
接诊医生告诉记者,像徐先生这样有长期饮酒和吸烟史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就像“导火索”,可直接引发血脏疾病。徐先生发病当天由于下雨,气温比前一天下降了超过10℃。
秋天雨季,气温骤降容易诱发中风、脑梗塞、心肌梗死等疾病。医生建议心血管病人上午尽量别出门,若是一定要出门,最好在10点以后。外出时最好带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
第三类:脑梗、脑出血(中风)
数据显示,10月以来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了27个中风病例。
10月13日中午,55岁市民樊某午饭后突然感觉半边身子不能动了。他用左手摸自己的右半边脸,没有知觉,想抬起右手,根本不听使唤。樊某立刻意识到自己中风了。
当天,樊某被送入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确诊为脑梗死。樊某由于以前得过一次轻微的中风,经过治疗后缓解,对疾病有所认识,所以入院救治还算比较及时。
医生告诉他,正是因为天气的变化,导致他体内的血栓形成。当天,十堰阴转小雨,最低气温11℃。
第四类:结石
14日凌晨,市民华某因右侧腰腹部疼痛,在家强忍了3个小时,最终实在忍不住,冒雨赶到市人民医院急诊室。医生检查确诊其为右侧输尿管下段结石,双肾结石。华某以前就查出过结石的毛病,后做保守治疗缓解。医生告诉他,这次之所以旧病复发,跟连续阴雨天、气温降低、他饮水过少有关。
据统计,10月以来,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18例结石病例,其中10月9日一天接诊最多,为5例。由于突发结石而到太和医院就诊的患者近期也比较多。
第五类:面瘫
10月1日,36岁的市民薛某捂着半边脸来到市人民医院急诊室。薛某告诉接诊医生,他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右侧面部麻木,右眼闭合不全,而且口角向左歪斜,鼓腮、吹口哨等活动受限,伴右耳根疼痛。
医生诊断薛某是因为受凉导致的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此后一个星期,又有4例这样的病人先后被收治入院。
针对秋季面瘫,医生建议市民要清淡饮食,远离风寒,不要让冷风直吹头面部,尤其是年老体弱、病后及患有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的人,更应该多加注意。出汗后切莫贪凉吹风,晚上也不可开窗睡觉,否则会增加患面瘫的几率。儿童免疫力较低,出汗后更容易感染风寒患上面瘫,家长不能任其乱吹凉风。另外,合理运动可提高人体自身的抵抗力,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