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这些身边的创文榜样,看看你认识几个

王兆龙向记者展示手写的关于创文的8条建议。

张攀林和同事一起整治摩托车乱停乱放。

躺在病床上治疗的曹国宏,依然惦记着怎样才能联系上剩下的几名农民工。

马龙飞在责任区张贴禁烟标识。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甘龙宝做起了搬运工。

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我市涌现出了一大批先锋模范人物。他们有的是退休职工,有的是常年工作在一线的普通公职人员,有的是每天辛勤劳作的农民工,甚至还有身患重病的小包工头。正是他们的以身作则,在为十堰这座城市探寻“文明”二字的道路上添砖加瓦,奉献力量,作出表率。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报道:文/记者 何利 图片统筹/记者 张启国

退休职工王兆龙:身体力行做起创文宣传员

退休前,他是社区里的热心肠,邻居有事都找他;退休后,他热情不减,大事小事事事操心;现在,他又主动做起了义务创文宣传员,带动身边的人积极参与创文。

他叫王兆龙,今年63岁,是十堰市盛家源食品有限公司的退休职工,每天坚持在创文一线。他认为,十堰创文期间,每个市民都不能置身事外,男女老少都需要出一份力。

每天早上,王兆龙还像以前上班一样准时出门。不过,现在每天的“工作”是上街做创文宣传员。不管走到哪里,他手中总会提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一叠分装好的创文宣传资料。肩上的小挎包里,则备有两副200度的老花镜和两支黑色签字笔。“很多老年人视力不好,我就自备了两副老花镜,方便他们填写问卷。”

“说起创文,其实绝大多数人都了解一些,现在创文宣传遍布大街小巷,大家到处都能看到,但仍有个别老年人觉得创文事不关己。”王兆龙认为,对老年人来说,面对面普及创文知识最有效。如果遇到不理解的人,他还会转变宣传策略,“老年人和老年人好沟通,坐下来与他唠唠家常,拉近关系,慢慢地他们也就能接受了。”

王兆龙腿脚不便,走一段路就需要停下来休息。加之,他原本就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几年前还做过微创手术,现在腿又摔伤,不能长时间走路。尽管如此,王兆龙还是每天坚持走上街头做3个多小时的创文宣传。

退休后,原本可以在家享受安逸的生活,但在王兆龙看来,十堰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他作为这个城市的一份子,应该身体力行为创文做点贡献。

王兆龙每天选择的“工作地点”基本上都在人民广场,从他家里走到广场需要10多分钟。这一路上,他一刻也不闲着,除了自觉走斑马线和地下通道,主动拾起路边的垃圾外,如果看到他人的不文明行为,他也会立即上前劝阻。

王兆龙的老伴患有严重的滑膜炎,走路十分不便,平时家务活都是王兆龙一人承担。王兆龙说,自从他开始参与创文宣传后,老伴不仅每次在家帮他分装资料,还忍着膝关节的疼痛,包揽下了不少家务。

老伴的支持让王兆龙没了后顾之忧,儿子的鼓励更是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参与创文的意义。“儿子在单位是一名创文志愿者,经常劝导市民文明出行,现在我们一家人都能为创文尽一份力了。”提及家人在创文期间的积极举动,王兆龙十分骄傲。

在身边的老年群体中,王兆龙成了当之无愧的“创文达人”。在王兆龙的感染下,他身边已经有至少20名退休在家的老人,加入到了创文宣传行列之中。他们有的已经开始跟着王兆龙一起参与创文宣传,有的虽然没有坚持每天上街宣传,但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心态,并逐渐将“做文明人,劝导他人做文明人”的理念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当中。

一线交警张攀林:退休前站好创文最后一班岗

60岁的老交警张攀林本已到了退休年纪,可他却把写好的退休申请书又悄悄地塞进了抽屉。他说自己还有个心愿:要为十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站好最后一班岗。

提起张攀林,熟悉他的人都称他是“老黄牛”、“不老松”。张攀林1957年7月出生,1976年入伍,1990年从部队转业后一直在城区做交警,现为市公安交管局六大队一名普通民警。

疏导交通、指挥车辆、查处违法、整治路边违停……在过去的27年时间里,张攀林每天的工作都在如此的重复。27年来,张攀林一直站在马路上,与车辆和行人打交道。已到退休年龄的他,决定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

“看着大家如火如荼地开展创文,我身体还行,就继续干吧!”张攀林把写好的退休申请书悄悄放进抽屉,“这是全市的大事,恰好我赶上了,怎么说也不能拖大家的后腿。”

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城郊结合部,部分路段私家车、出租车随意停靠,专项治理难度特别大。尤其是张攀林负责的巡逻路段,点多面广,从区政府前一直到与六里坪交界处,一上路来回就是一个多小时。巡逻途中,看到违章停在路边的摩托车,张攀林会随时清理。

工作中最让张攀林头疼的,就是自行车、摩托车乱停乱放,在路上巡逻时,只要看见随意停放的车辆,他一定会停下来,和同事一起将这些车辆搬至指定停放区。“每年入夏后,全市交警都一样,衣服几乎一直处于汗湿状态。我现在也觉得年龄不饶人,每天回家累得腰酸背疼,不过看见道路整洁,比什么都开心。”张攀林说。

军人出身的张攀林,每天早上6点起床,从城区开车近30公里,赶在早高峰堵车前到警队,每天晚上8点以后才能下班到家。上班时间,张攀林基本上是在路面度过的。由于316国道拓宽工程施工,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林安物流园至白浪堂路段,时常出现交通拥堵。每次一出现情况,张攀林便会立即赶到现场疏导交通。

“他虽然年龄大,但工作上和年轻人一样,什么事情都带头干。”提起张攀林,同事及和他一起工作的年轻协警都竖大拇指。“如果今年创文成功了,那我的工作也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张攀林说,“希望大家都能努一把力,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创文多做一点事。只要大家都努力了,创文成功便指日可待!”

作为交警,日常打交道最多的就是车辆和驾驶员。所以,在平时的执法中,他给自己立了一条准则:方便群众,人性化执法最重要,在执法过程中,让违法驾驶员感受到交警做到了合情合理,自己乐于接受,并引以为戒。

“很多驾驶员在被处罚时都会有情绪,对交警持有偏见。可是,作为交警应该坚守职责,让更多的驾驶员懂得在行车时约束自己的违法行为,保证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张攀林说,“对于我们的工作,有的人不理解,也有的人非常理解。去年6月的一天,天气炎热,我和同事在路面疏导过往车辆,有一辆轿车经过时,司机对我说了一句话,‘你们辛苦了!'至今我都记得,觉得心里暖暖的,我知道我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信义哥曹国宏:拖着病躯找人偿还债务

今年44岁的曹国宏是郧阳区杨铺镇人。初中毕业后,他就在工地四处打工,有时候机会好,他也承包点小工程当工头。

2015年3月,曹国宏在竹溪县承包了一个栽树的小工程。由于工期紧,他先后请了80多名工人。工程如期完工,不料,老板给了他3.5万元工程款后,不知去向。曹国宏“崩溃”了:还差工人32.3万工资,自己哪有钱垫付啊!

“不管怎样,我不能欠工人的血汗钱。”曹国宏东挪西凑,借了11万元。他把竹溪当地的40多名工人工钱全部结清,剩下的工资打上欠条,承诺一定慢慢还上。

曹国宏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导致双腿疼痛、视力模糊。工程亏钱,他身心俱损,再也无力出门干活。原本在家操持家务的妻子,不得已找了一份小区保洁员的工作,每月1600元工资。

有些工人上门催要工资,当他们看到曹国宏租住在一间平房里,生活窘迫,不好意思要钱,也没指望能拿回工钱。“看到工人失望地离开,我的心里像刀戳了一样。”曹国宏说,两年来,每每有工人上门,他总是想办法借几百上千元,不让工人空手走。

曹国宏病情加重,需要经常打胰岛素,他的哥哥不忍心,借给了他3万元让他去医院。曹国宏硬扛着身体,将3万元还给了几名工人。

今年8月15日,在竹溪县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曹国宏找到了当初的老板黄某,并顺利拿到了32.3万元工程款。拿到钱后,曹国宏开始了他的“还钱之路”。起初,他很快找到10多名还有联系的工人,将钱还上,可还有些人,平常联系不多,电话都换号了,也不知道准确的家庭住址,无法还钱。

竹溪县的老王是曹国宏最近找到的工人之一,当时和他一同去竹溪打工的还有两个熟人,3人共有4950元的工钱还没有发放到位。这两年,大家都听说曹国宏从竹溪回来后,不仅没找到欠债的老板,而且再没接到一个工程。最要命的是,曹国宏的糖尿病愈发严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因此,心中有数的老王并没有指望这笔工钱能要回来。

曹国宏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多少让老王有些不可思议。“这是你们三个人的工钱,我现在全部交给你,麻烦你转交给他们,我终于不再欠你们钱了,拖了这么久,真对不住啊!”曹国宏愧疚地向老王说道。

连续的劳累,曹国宏的病越来越严重,不得已住院治疗。曹国宏的主管医生王乾坤介绍,曹国宏的病十分严重,刚住院时,已经面瘫,中重度下肢动脉硬化加上三级视网膜病变,如果不系统治疗,将面临瘫痪和失明的危险。

“干干净净来,清清白白走。”曹国宏说,由于他的病越来越严重,他担心哪天就病倒了,甚至是突然离世,所以他还钱的心情异常急切。

公务人员马龙飞:主动请缨服务创文一线

“同志,我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请你文明过马路,走人行横道。”在青年广场附近,一位头发斑白的长者在劝导行人文明过马路。

从人民广场到青年广场之间的马路两侧,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位头发斑白的长者不是在劝导行人文明过马路,就是在督导公共场所“五小行业”(小浴室、小美容美发厅、小歌舞厅、小旅馆和小网吧)创文工作。他就是十堰市卫计委东风卫生局党总支委员、工会主席、副主任医师马龙飞。

马龙飞还有4个月退休,依然顶着烈日劝导文明出行,深入公共场所宣传创文。不仅如此,他还主动请缨,服务全单位的创文后勤保障工作。

“您都这个年龄了,还顶着烈日参与文明交通劝导啊,怎么不安排年轻人来呢?”对于大家的疑问,马龙飞笑着说:“现在是创文冲刺时期,同事们都奋战在创文一线,我虽然快退休了,但作为党员志愿服务者,能在退休前为十堰创文出点力,我感到很自豪。”

工作38年来,马龙飞有20多年在一线岗位从事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参与过抗击“非典”、禽流感等工作。马龙飞是一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平时就热衷于公益活动,单位成立志愿者服务队时,他第一时间报名。

2008年汶川地震、2012年我市8·5洪灾,马龙飞均向灾区捐了款。2015年入冬后,得知我市有一些农村留守老人和孩子缺少过冬衣被,马龙飞在单位发起募捐活动。

马龙飞的默默付出感染着身边的同事,不到3天时间,他就募集到冬衣200多件、被子毛毯60余床。每年开展的“慈善一日捐”活动,他也总是带头捐款;山区的孩子缺少书籍,他知道后主动捐款送书。

马龙飞在办公室坐不住。在做好单位创文工作后勤保障的同时,他还积极深入创文一线,与同事们一起在责任区督导检查,并深入公共场所“五小行业”开展创文宣传志愿活动。

公共场所“五小行业”具有分布广、数量多、条件差、变化快、流动性大等特点,是创文难点。马龙飞带领同事们重点对辖区的“五小行业”证照、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消毒设施及消毒记录、禁烟标识、创文氛围营造等进行检查。

“创文工作确实很辛苦,但作为城市一员,作为一名党员志愿服务者,我有责任为创文出力。”马龙飞表示,参与创文不分年龄,能在退休前为十堰创文出力,感到很自豪、很快乐。“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如果汇聚350万十堰人的力量,相信我市创文一定能成功。”马龙飞充满信心地说。

搬运工人甘龙宝:5年捐款10余万元帮助他人

“帮助别人很幸福,我会一直坚持下去。”无论什么场合,无论是否有人理解,搬运工甘龙宝经常将这句话挂在自己的嘴边。这些年来,他是这么说的,也一直在坚持这么做。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这个平均每天收入不到100元的汉子,足足捐出10多万元,帮助过近百人。

这个每天靠搬砖、搬木板、搬水泥挣钱,吃馒头喝白开水,却连续济困助学5年,捐出10余万元爱心款的人,叫甘龙宝,被市民称为“最美搬运工”,2015年荣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这5000元帮我给吴琼、唐鑫琦、储泗贤、徐荣森、邓雨柔,每人1000元,请帮我交到他们手上。”8月22日上午,头发花白的甘龙宝再次来到本报编辑部,和5年前第一次来时一样,他身上穿着破旧的衣服,脚上依然是满是窟窿的解放鞋,粗糙的双手将5000元现金递给记者。

甘龙宝执意要将这些钱捐给本报“十六助”贫困大学生,“这些孩子都怪可怜的,读书那么好却没钱上学,可惜我钱不多,能帮一点是一点。”甘龙宝说,帮人装修挣了1400元,他又从卡里取光了所有的积蓄,才勉强凑够5000元。

今年53岁的甘龙宝,是我市张湾区方滩乡方滩村人,家中有8口人,上有80多岁的父母、下有5岁大的孙子,都靠他养活。他有中重度耳聋,属三级残疾,医生建议配一副助听器,但到现在他都没舍得花钱配。

自2012年2月,甘龙宝捐出3000元钱,帮助房县心脏病女童以后,他就在济困助学的道路上坚持不懈,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2010年开始,甘龙宝到虹桥建材市场做搬运工,帮雇主搬瓷砖、木板、水泥等货物,活多时一个月可挣2000余元,活少时一个月挣1000余元。每每发现患重病的人、上不起学的贫困学生,他都会主动联系,将钱送到需要的人手上。

长期工作劳累,生活饮食不规律,甘龙宝患上了胃炎、支气管炎、低血压、贫血等多种慢性疾病。但是,甘龙宝又兼了一份工,晚上在虹桥建材市场当保安,一个月有1000多元收入,他想趁着身体还可以的时候多存点钱,去帮助更多的人。头天晚上11点半上班,到第二天早上7点半下班,他简单吃点饭又接着干搬运的活儿。

甘龙宝这样一位朴实平凡的搬运工,凭借自己的一颗善心和一份执着,干出一件让全城市民敬佩的事。正如岁月在他身上刻下印记的同时,也在每位市民心中刻下一个榜样的名字。

结语

退休老人王兆龙、老交警张攀林、信义哥曹国宏、公务员马龙飞、搬运工甘龙宝,他们只是广大追寻文明的十堰人代表,他们的事迹也只是十堰这座城市在追寻文明征途中的点滴缩影。

于一座城市而言,文明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也不是一种外在规则的强制,它是深埋人心的一种人格延伸。在我市,文明也已成为350万十堰人的集体人格,这种文化症候预示着这座城市愈加光明的前途和未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